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氏孤儿》---一碗康师傅泡面

(2010-12-14 08:15:26)
标签:

影评

《赵氏孤儿》

陈凯歌

史记

左传

文化传统

娱乐

分类: 影评

《赵氏孤儿》---一碗康师傅泡面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赵氏孤儿》。电影挺长,两个小时。说电影显得长,就是想说,故事讲得比较乏味。

赵氏孤儿作为一段历史,最早记于《左传》,在《史记》赵世家里也有记述。后人把它编成了故事。赵氏孤儿作为戏剧,最早出现在元代的杂剧里。早期的故事、戏剧所表达的内涵,基本上记述和遵从于春秋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讲的是人的忠、义,讲的是人对承诺的恪守。当然,也讲了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对于宗族、血统的认可。

也许原来故事太过简单,也许原来故事与当下的时代风貌差异过远,所以大导演陈凯歌不得不把故事重新编排一遍。首先,把一场政治斗争,即:晋景公借屠岸贾之手,剪除赵氏;或者反过来说,屠岸贾在景公默认下剪除赵氏,简单地变成了屠岸贾的个人阴谋。屠岸贾设计,一箭双雕,杀了灵公,灭了赵家。整个故事起于阴谋,而赵盾、赵朔被追杀,被杀死,也都有计谋密布其中。计谋、阴谋成就了一切,而屠岸贾则是一个隐藏在“领导人”身边的阴谋家。第一步,整个故事的设计就陷入了中国故事传统的俗套路,阴谋与计谋。

再有,人物的变化。其一把朝中大夫韩厥,贬为“奸贼”屠岸贾的手下。原来的韩厥身为朝中大夫,在故事中的作用,一是告之赵朔,景公要灭赵,要其逃。但赵不逃,“韩厥告赵朔趣亡。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朔死不恨。这一情节,成就赵朔视死如归的本色。二是,韩厥在故事之中的另一重要作用是在景公重病之际,告之景公,赵氏一门之死冤枉,而借王之命清除屠岸贾,恢复了赵氏。试想,没有朝中的大夫,没有景公的应允,赵武或者再加上几位义士,怎么能够清除大权在握的屠岸贾。但是,陈凯歌版的韩厥,在故事中的角色变了。韩厥先从一个屠岸贾的手下,后变成了一个黑衣刺客。韩厥形象的变化,实际是把故事的走向,政治斗争的结局方式,都变成了计谋,变成了仇杀的套路。再有一个人物的变化是把门客公孙杵臼,这一位与程婴合谋保护赵氏孤儿的人,被升为大夫。在陈凯歌版的故事之中,虽然公孙杵臼同样为保护赵武而亡。但是一位当朝的大夫所表现出的义和勇,与作为门客的公孙杵臼所表示出的,主动地设计,为幼主去死,已经差得太远了。人物所表现出的那种大义,那种忠诚,那种对承诺的信守,差得太多了。大人物视死,如张丰毅所演的公孙杵臼,表现出的勇与义,能够为人理解。因为身为高贵,有一种不屑与人低头的神态,宁死而不屈。但是,小人物,特别仅仅是一个门客,如果能够也表现出一种为承诺而亡的神态,则让太多的人,仰望了。原来故事里的公孙杵臼和程婴,正是这种让人们仰望的,不可及的人物。陈凯歌彻底地把他们都阉割了,把他们从被仰望的人物,变成了被平视的人物。原来的故事,程婴在赵氏恢复了宗族地位之后,自杀了,为了追随公孙杵臼而去,为了实践其承诺。但是陈凯歌版的程婴则是被屠岸贾所杀。原来的故事很 “春秋”;陈凯歌的故事很“现代”;这部电影很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很符合观众的心理,但是,春秋时代的人的行事风格,春秋时代人的那种风骨了,则彻底地没有了。所以说,第二步,陈凯歌把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从表示那个时代人物的忠、义,那个时代人所具有的视死如归的神韵都清除掉了,人都变成了俗人,变成了当今时代,人都是怕死鬼,只有在被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成为英雄。

陈版故事里还加入了一个程妻,让程婴变成了一个有家室,也有一个新生儿的父亲。因为剧情都已经变了,为了找到新的,合理的情节逻辑,陈凯歌版故事让程婴与韩厥,保护赵氏孤儿的理由,从因为忠、因为义,而变成为因感动、因为情,因为看到了赵妃的死。这种以情理为故事主线的引导下,设计一个程婴的妻子就显得十分必要,所以说程婴的妻子的出现是必须的。有了这样一个人物,一切都可以借用现代人的心理,现代人的人生观,来理顺这个发生在近二千六百年之前的故事。当然,再理,也有理不顺之处。因为这个海清演的程妻,之前能够无所顾及地把赵武交出去,之后在完全有条件把自己摘清楚的情况下,导演必须把她设计成一时失言,既没有大声地宣称这才是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讲真正的赵武在什么地方。结果成全了自己的义,成全了丈夫的忠。

故事之中,程婴去做了屠岸贾的门客,这个情节在《左传》和《史记》之中都没有记述,可能是后人,为了增加故事性,后加入的。而赵武手刃仇人,作为一个电影情节,加上一场先输后赢,而且赢得十分巧合的武打戏,也说得过去。但是,把赵武成长的过程和屠岸贾对赵武的关爱加在一起,一是使故事变成很冗长,二是,根本地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味道。当然,导演所要的味道,正是由屠岸贾所表现出的那种,发现程勃即是赵武,而后又难舍其情,既不忍心自己杀,也不忍心被别人所杀,这种多重、复杂的情感。

说起来,人家陈凯歌导演,编故事,排电影,只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成就自己的电影事业,与传承中国文化无干。谁也不能强迫现代的中国人去理解了、体会中国古人所具有的那些优秀品质,那些构成中华民族魂的核心精神,中国文化传统之中的忠、义、理、智、信,现在基本上都遗失光了。现在谁讲,别人也都不会信了。《史记》之中有崔杼三杀太史伯、仲、季。而太史乃不改书“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这事,叫当代人谁也不会去做,谁也不能理解。世上还有如此傻之人!世上还有如此傻之事!确实,过去真有,当下真没有!

 

赵氏孤儿,是一个好故事,印证了中国曾经的历史。但是《赵氏孤儿》算不上是一部好电影,没有灵魂。算是借古人故事之名,泡了一碗现代的方便面,康师傅泡面。没营养,也没有嚼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