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
(2009-01-07 14:18:36)
标签:
电影梅兰芳陈凯歌孙红雷章子怡杂谈 |
分类: 杂文 |
电影《梅兰芳》
前几天看了一部电影《梅兰芳》。
总的感觉是陈凯歌退步了,比起原来拍的《霸王别姬》差了不少,片子冗长,琐碎。
从整个的剧情的安排上讲,有一些部分太碎,有些部分不合理。也许因为是传记片,写几十年的历程,头绪多,显得有些碎。特别是没有一个贯穿的主线的情况下,一个段落推出一些人物来衬托,段落多了,头绪多了,衬托的人多了,就感觉就碎了。
另外,有些情节设计得不合情理。导演是利用了电影剪辑的一个特点,如同不好下的棋就不下了一样,一剪子下去,不好了断的,也了断了。但看的人会感觉被硬拧断了一样,空了一个断头。电影前面部分也有类似的情节,可惜没有太记清楚。但后面一个情节,在上海,日本人把梅找去这一段印象挺深。看的时候就想,梅兰芳被招呼进日军机关,没事儿,即便编造出来这么一个情节也算不了什么,但是千万别进牢房,如果画面出现的是牢房,后面就不好写了。但是电影还是出现了牢房,而且日本鬼子还拿刀要挟他。实际上把情节给做死了。谁都清楚,历史上的梅兰芳在日伪时期是没有出来唱,但是历史上的梅也没有住过牢房。你可以编日本人招呼梅兰芳去,但你不能编日本人傻到可以随便地抓人进牢房,又随便地放人。日本人凭什么丢自己的面子,把梅放出来?还是梅答应了什么条件?电影都没有一个交待,反正梅兰芳出来了!所以说,画面出现牢房,好像是抬高了梅的人格,但实际上是给了一个无理。属于是难于自圆其说之后的了断。
如果讲到电影的主题,总感觉整个片子看到完,对于梅兰芳还是没认识。是有几个烘托梅兰芳成就的段落:打败十三爷、美国之行,剧场追着让救场、抗战后众记者的追捧等,这一切印证了梅兰芳的成就。但这些并不足于让当下这一代人对梅兰芳其人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既然是说历史,弘扬文化,在电影之中应该把梅兰芳之所以受欢迎,得到观众的追捧,给讲一讲!也许片子本身并不想讲艺术,也许一部电影很难把一种东西给说清楚。反正梅兰芳、甚至说京剧的长处在哪里?还是不知道,如果梅兰芳和费翔一样,也是曾经的“一把火”,那不就是流星了吗!历史上这样的人多了去了,为什么要说梅兰芳,因为梅兰芳不是这样的流星,但是他是什么,为什么是艺术上的伟人,没个交待!没有一个交待,传记片的成功又在何处呢?
从人物的设计上讲,应该说,历史上梅兰芳之所以成就,在于有一些重要的贵人相助。而影片中几个梅兰芳身边的人都没有什么贵人相。陈凯歌请孙红雷出演三爷这个角色,不知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但是孙红雷最出彩的角色是流氓,地痞,黑社会。让他演一个国外留学回来的法学家,似乎就欠妥。戏里面三爷的才干,也只表现出是梅的经纪人,策划人,没有看出他真正帮助梅改编整理了什么戏。而他策划的三件事中,有两件是那么的不道德:其一是用鼓动学生来看梅的现代戏,从而把十三爷打垮。其二是策划刺杀事件,逼走孟小冬。这两件事到是把孙红雷这个演员的特长给演出来了。但是,真正历史上对梅兰芳的成就有帮助和影响,仅仅是这种事和这样的人物?进一步说, 梅先生身边净是这样的人物,哪可是够悲哀的!
英达饰演的六爷,这个人物本来的原形咱们不了解,但是在这个剧中,这个人既不能让人佩服,似乎还让人看不起。虽说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但整个一个小人相:拍马,吹捧,善变,嘴碎,还有点怕死(刺杀孟小冬的戏中,别人都没有跑,就他从后门逃走,整个一个小丑相)。在整个的梅的事业中,他也只是处于边缘地带,不像是银行家,到像一个跟包的,跟屁虫!但是,这个人物在日本人来了之后,却无比高大起来,比起三爷似乎又高了一大截。整个人物并不统一。
最后说表演。在戏的前一部分,作为衬托的人物,十三爷这个人物演得好。这个人物的性格、形象都很丰满。虽然十三爷败了,死了,但是这个人物是为他的事业,为他的性格,为他的人品而活着,他的死都显得那么有味道。相比十三爷的非常丰满。而小梅兰芳则显得薄、嫩。
从演员的表演看,王学圻似乎是比较出彩的。虽然很多人都讲,小梅兰芳的扮相好,演得也不错,但个人感觉演得还是比较薄。而说扮相,猛看似乎极漂亮,但细看,鼻子还是太男人了,并不漂亮。
比较起来,另外两位大牌的戏,应该说,黎明的表演,虽然称不上多好,但是也算把梅兰芳的稳重、文雅给演出来了。而章子怡后面与陈红的对手戏还好。别的部分,特别是戏中戏,扮角儿的戏,不太好,并不适合她。
整个电影看下来,感觉到陈导演确实是很认真的。抗战时期的戏都设计成很昏暗的场景,也都是冬季。反映了整个中国当时的情景和梅兰芳心态。而在二十年代,实际上那个时代也是战乱,但是正巧是梅、孟相情的时候,有庭院花园,有花红柳绿,印证着梅兰芳艺术的高峰期。
现在真没有什么电影好看,而一部电影随便看下来,也真说不出太多的东西。瞎看,瞎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