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骨灰级的PPT结构——总分总

(2010-02-25 16:50:28)
标签:

骨灰级

ppt

结构

总分总

it

分类: Office

转至:栗子面窝头的博客

《别告诉我你懂PPT》章节节选,有删减,原文请上作者博客或购书查看

    PPT的结构是指把内容有机组织在一起,帮助听众更好掌握信息的方式。平时最常见的PPT结构是标题、目录,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内容。这样的结构显然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听众的兴趣,更不用说出新了。

    PPT最实用的结构应该是总分总。就是我们小学三年级时学写作文时,学到的那个总分总结构。这个结构堪称骨灰级八股。听上去好像老套,但可别看扁它。

    首先它的确特别好用,另外,花些心思用好它,就能让你的PPT非常精彩。

    从文体角度上说,PPT做成的报告,更像论述文或者说明文,即说明一个事实,然后基于这些事实提出观点。在这个结构中,总分总分别对应的是概述、分论点和总结。

    具体来讲,就是开始时开门见山,告诉听众这个PPT是讲什么的,接着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这几个方面有可能是并列的,也有可能是递进的。最后进行一下总结。这个总结不但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观点,还要提出下一步的计划。

 

一、第一个总:概述

    这个“总”,在用概述(contents)来表述,针对会议也可以用议程(agenda)这个词。一般只有一页,分条写,每一条都要用简单完整句,最好的效果是让听众1分钟内把握领悟整个PPT的内容。

    分多少条合适,要根据报告内容来定。有人认为不要超过7条;有人说不要超过3条,每条不要超过3层。这些说法都不够科学,具体的数字要和报告的长短直接挂钩。一个100多页的报告,最好分成35个章节,开始一页只提出各个章节的要点,在每一章开始的地方再用同样的原则做一个章节的概述。一个只有20多页的PPT,就没必要细分章节,只要把分步的要点列出来就可。概述页里,设置3-5条要点比较适宜,每一条的层次不要多于两层。

    很多人喜欢用提问的方法写概要,觉得这样可以吊听众的胃口,很酷。但请注意两条:

1.要一问到底,保持统一

    要在每一部分的开始或结束时,给出一个明确的解答。比如,在一个关于跨地区项目管理的培训时,我开始就一连串地抛出几个问题。每一章PPT的开篇,我又用醒目的大字回答每个问题,这样,开篇和内容就有效呼应起来。在回答问题时,也要简单完整句,使听众能够一下子抓住主要观点,迅速切入培训的主题——如何能够更好解决跨地区项目中交流困难的问题。

2.注意场合

    一问一答一一对应,就像唱山歌一样美妙。不过,正如山歌要在山上唱,使用提问方式写概要也要注意场合。

    提问这种方式用在听众相对较少的工作坊(workshop)和公司内部会议上比较好,用问答一层层揭开神秘的面纱,讲解起来生动形象,引人入胜,能够活跃现场气氛。如果听众很多,是个大礼堂,你的问题要么无人回答,要么乱成一片,往往很难做到收放自如。

    使用提问方式书写概要,要视项目的重要程度而定。如果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汇报,老板正着急知道进度,就不适合用提问这种方式,有可能弄巧成拙,还是直截了当地好。

    PPT中概述页的目的是要给听众一个全局感,让听众脑子里有一个big picture,以有助于听众全面接纳信息。

二、第二个总:总结

    最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开会听PPT报告,大多是被关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傻呆呆地像棵白菜一样坐在那。无论视觉、体力还是精神都要面临极大的挑战,到了最后,听众的注意力以及接受能力都会大幅度滑坡。大家更关心的是PPT的结论。比起电影等文艺形式,PPT更需要总结一下,因为PPT的劣势非常明显

第一,PPT报告时间短、信息密度大,听众往往有被填鸭的感觉;

第二,PPT的“故事”不像电影或者小说里那么生动形象,理解起来费脑子;

第三,PPT更抽象,逻辑性更强一些,比起按时间进行的故事情节,更难让听众记住前面的细节。

    所以,PPT中信息传达的多,被有效接收的少。比如,给客户介绍产品,眉飞色舞地介绍了七八种,但如果最后没有总结,客户很可能只能记住最后一种,而忘记了前面讲过的更好、更新的产品。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理论,即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后的总结概括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总结并不是把前面的目录再贴一遍,机械地重复一遍刚刚说过的1、2、3、4、5……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下面肯定会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耷拉着脑袋,没有人说话,就等你的最后一句“会议结束”,然后“OK,解放啦!”大家四散而逃。这种总结没有任何意义,会议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总结是得到反馈的关键时刻,没有反馈的报告就是浪费时间。

在总结时,主要要达到以下几个目的:

 1.回顾内容 (recap)

    即把前面的内容简单扼要地梳理一遍,就像讲新课之前,老师会把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一遍一样,温故知新。

总结时,回顾内容和开篇时的总说侧重点不一样。开篇强调的是内容的概貌,明白告诉听众,这个PPT到底要讲啥;总结时,则要格外强调观点,把内容每一部分的观点都尽量突出出来。要多用“首先”,“然后”,“接下来”等表示逻辑顺序的词。比如,结合PPT,你可以这样讲,在前面的报告中,我们首先描述了这个项目的必要性——用简单完整句表达概况的结论;然后讨论了项目的实施计划——用简单完整句表达概况的结论;接下来,在计划的基础上讨论了项目的风险——用简单完整句表达概况的结论;最后,我们讨论了下一步的工作。当然,还可以详细一些,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分论点也总结一下,等等。

2.整理逻辑 logic

    总结时,光列出结论还不够,还应该把观点之间的联系给听众梳理出来,从而把之前灌输到听众脑子里的信息系统化、逻辑化。不能苛求听众在很短时间内,自己做到这一点,帮听众整清逻辑是总结时的一大任务。可以用“在××的基础上”“基于××的分析”之类的词。比如,一个分析项目风险的PPT,可以这样整理逻辑:“我们首先运用了鱼骨法分析了项目的风险,评估了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一旦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接下来,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选出了几个最主要的风险,做出了应急预案。然后,我们就可以到总结的下一步了,提出最终结论。

3.提出最终的结论 conclusion

    总结中也要提出最终的结论,最好是用一句话总结整个PPT。这个结论一定要明确,比如,上面前面提到的风险评估PPT的结论就可以是:所以,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对应项目风险的能力和方法,做到了未雨绸缪。

4.计划下一步工作 next step

    总结中最重要的是,把汇报的东西落实转换为下一步的行动中。如一个立项性的PPT,下一步的工作是需要领导批准和项目组成员支持;项目的阶段性汇报,要布置下一步的工作,调整原来的工作计划;项目结束的总结性汇报,需要把经验教训统统提炼反馈到组织的系统中,对后面的项目有指导和借鉴意义,这一步被称为lesson learned(经验总结),对于项目收尾是非常关键的。

5.寻求反馈 feedback

    如果需要老板、队友的支持和其他部门信息的输入,就要在总结时提出问题并获得反馈。总结时,可以把问题发给听众。要把具体的问题列清楚,不能只简单问“可不可以”,“行不行”。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还要尽可能追究一个背后的原因,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其他的解决方法。比如,PPT报告是为了批准下一步的计划,就要向经营丰富的老同志多多请教,听听他们有什么补充意见。如果PPT报告的目的是需求赞助,则要给出所申请经费的具体预算和产出的估计,以及风险的评估。

    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思路、凝聚人心、提升气势。多多寻求有效反馈,可以让我们的PPT更有意义,工作更加事半功倍。

    总结位于PPT的结尾,但是并不是工作的结束。它承前启后,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每一次的演讲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如果前面的题目让听众睁大了眼球,那么结束时就要让他们每根神经都兴奋起来!只要按照上面讲的这五步进行,就一定能够说服你的听众,拿到你想要的反馈,实现你PPT想要达到的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