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城有城,不私其利----一个小村的断代史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杂谈 |
利城是一座古老的小村,位于北纬34°52′,东经118°48′,村中有利城河,源于苍山,流入苏北大沙河(新沭河)。
利城遗址位于县城东15公里之后利城村东200米处。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略高于四周,呈现鏊面状,土黄褐色,为汉代遗址,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地面有汉代砖瓦及商周时的陶片。遗址东有汉墓1座,东南半公里有汉墓1座,东南5公里江苏境内有古城遗址,西南1公里的岭上有汉代墓群,平墓时出土铁剑1把,铜镜1面。
该村历史悠久,据《(乾隆)沂州府志》卷一记载,虞夏时,临沂地区境属徐州,“禹贡:徐州之域。所谓海、岱及淮,惟徐州也,”《汉书·地理志》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义,蒙、羽其艺。”师古注日:“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为徐州,“淮、沂二水已治,蒙、羽二山皆可种艺也。”利城为炎部落,属后裔,属古徐州之域。
西周时,徐州并入青州,临沂地区亦随徐州改属青州。是时境内已有封国,据《续山东考古录》载:“兰山县,周鄱国,后入鲁,为启阳邑。又郜国,后亦入鲁。又鲁中邱邑、祝邱邑、向邑、次窒邑,后入楚为兰陵邑。又曁邑。”利城为鲁附庸。
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趋衰落,诸侯大国之间相互征战,利城为於余丘国,仍为鲁附庸。
战国时期,利城先被越所灭,其境入越,战国末期,楚灭越后,其地又属楚,楚国实行郡县制。
秦时利城形成村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易封建为郡县,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设琅琊郡,利城属于琅琊郡。
西汉初,据《汉书·地理志》所载,汉高祖刘邦置东海郡,王莽时曰沂平,属徐州。《续山东考古录》载:“汉徐州东海郡开阳县、临沂县、兰陵县、利成县、缯县、戚县、即邱县。”汉高祖刘邦前202年置利成县,治今利城,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赣榆县西四十里古城村。《临沂县志》载,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封城阳共王子刘钉为利城侯,侯国于此。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洲。
东汉时期,区划基本沿袭西汉制。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时徐州刺史部东海郡辖十三城,利城县为十三城之一。东汉章帝建初五年(80)归东海国。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分东海郡,废赣揄县而升利城为郡,辖郯、利城、祝其等13个县,治所在今县境内蛟龙镇利城村。东汉末年武将吴敦官至利城郡太守。
三国时期,临沂地区范围全在魏国境内,分属徐州东海郡、琅琊国、东莞郡,青州城阳郡,兖州泰山郡。东海郡有郯、襄贲、利城、祝其、兰陵等县;琅琊国有开阳、临沂、阳都、缮、即丘等县;东莞郡有东莞、东安、蒙阴等县;城阡郡有莒县;泰山郡有南武阳、费、华、南城等县。魏时,东海郡称东海国,利城仍隶属之,但此期徐州刺史部治所,由郯城改设彭城(今江苏徐州)。魏文帝曹丕黄初六年(225年),东征孙权,利城郡士兵蔡方乘机起事,以唐咨为首,攻杀利城太守徐质,废利城郡为利城县,治所未变。
西晋时,东海国复称东海郡,《晋书·地理志》载,徐州东海郡辖郯县、祝其县、朐县、襄贲县、利城县、赣榆县、厚丘县、兰陵县、承县、昌虑县、合乡县、戚县12县。
东晋时,利城县为南北交争之地,归属不定,至安帝义熙五年(409)复属晋。
南朝时,据《宋书·州郡志》载,宋明帝二年(466年)撤销利城县,存县660余年。
北朝时,据《魏书·地形志》载,北魏时,琅琊国被改为琅琊郡。分别归兖州、南青州、徐州管辖。
隋朝时,天下又形成大一统局面,《隋书·地理志》载,临沂疆域分属高密、彭城、琅琊、下邳四郡。在大业二年(605)之前,临沂地区曾为启阳、开阳、琅琊国都、琅琊郡治,但都不叫临沂,临沂之名,虽多次出现,但都不在今临沂地区。因此,沂州之名,始于宇文周时期,临沂之实,始于隋大业年间。利城属于琅琊郡。
唐朝,临沂地区分属于河南道沂州、密州,边境置节度、经略使,兖海节度使治兖州,管兖、海、沂、密四州。《旧唐书·地理志》载,武德四年(621年),平徐圆朗,置沂州,领费、临沂、颛臾三县,置兰山、临沭、吕乐三县,析海洲境置利城县,属海州,八年(625年),利城县撤销,并入怀仁县(今赣榆县)。
五代时期,小国政权更替频繁,行政区划因袭唐制,临沂地区属沂州管辖。
北宋朝,《宋史·地理志》载,全国政区分十五路,后改为十八路,后义增为二十三路。时利城境属沂州,隶于京东东路。
南宋时期,临沂地区属金范同,分属山东东路的沂州、莒州。《金史·地理志》:“沂州,上,防御。宋琅琊郡。县二、镇三:临沂,镇三(长任、向城、利城);费。”改为利城镇。
元朝时,临沂疆域分属中书省益都路的沂州和莒州,隶属于中书省的山东东西道宣慰司辖领。据《元史·地理志》载:“莒州,……领四县:莒县。沂水。日照。蒙阴。”“沂州,……领二县:临沂。费。”
明朝时,临沂境内有两州五县分别为沂州、莒州、郯城、费县、沂水、日照、蒙阴,分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和青州府。《明史·地理志》载:“兖州府,领州四,县二十三。……沂州(元属益都路,后省州治临沂县入州)。洪武元年属济宁府。五年属济南府。七年十二月属青州府。十八年来属。……领县二。郯城。费。~‘青州府。……领州一,县十三。……莒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初,以州治莒县省入。……领县二。沂水。日照。”利城属于归兖州府管辖,隶属于山东布政司。明万历三年(1575年)铁罄上也嵌有“利城镇”字样,证实了利城镇的存在。明万历九年(1581年)设利城社。
清朝时,初沿明制,属山东布政司兖州府沂州。雍正二年(1724)直隶于山东省。雍正十二年(1734)改沂州为沂州府,置附郭兰山县。领莒州一州,兰山、郯城、蒙阴、日照、沂水、费县六县。
中华民国时,民国二年(1913)撤销沂州府建制,兰山县改为临沂县,隶属于济宁道。民国十四年(1925),山东省分为十道,添设琅琊道于临沂,统辖莒县、临沂县、郯城、蒙阴、日照、沂水、费县七县,临沂又成为道尹治所。民国十七年(1928)撤销琅琊道,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建于沂水,二十五年(1936)年迁至临沂,临沂县为下辖县。中华民国五年版《临沂县志》载,民国年间,兰山县设临沭乡,乡下设二十社,其中一社以利城命名。
更朝迭代,斗转星移中,历史车轮行进到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解放的革命年代,利城又一次浴火涅槃,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新华社山东分社在这片悠悠厚土上宣告成立,同日《八路军破袭敌伪皆望风披靡》等振奋军威的电文,通过专用呼号,传向延安,响彻神州。
如今,这里村容规整,竹柳扶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历史的尘烟中走来,弘扬和继承着利城灿烂的文化与传统,展现出朝气蓬勃、奋发自强的新风貌,后劲十足,大有可为。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利城的明天将更加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