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迁客梦游 |
走进湘西,有幸在湘西南和湘西北的雪峰山和武陵山地区迂回穿行,这里流传着女人好“放蛊”,男人会“赶尸”的奇闻佚事搞得我突发奇想。人死如灯灭,虎死赛绵羊,死的的人怎么还会重新站立起来被赶着走呢?带着这个疑问,我进行了初步探究与深入思考。
在湘、黔、桂边区,是苗人集中居住的区域,史书上记载蚩尤是苗人的祖先。蚩尤与黄帝一战败北,带领将士逃进了湘西及云桂的大山里,溃逃时使用了一种巫术,把阵亡的将士用“赶尸”的方式带回了家乡,于是在湘西苗人根深蒂固生活观念中,死在异乡的人要叶落归根。然而,湘西山川纵横,阡陌交通,无法运行尸体,怎么办?于是就采用“赶尸”的方式,在夜色中,让尸体站起来,在赶尸人的趋赶下,走回家乡。
这是一个毛骨悚然的传说。中国自有“处处青山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高尚情怀,但为什么在偏远的苗疆等少数民族地区,这个古老的传说一直盛行,还是个观念问题。
去年汶川大地震,曾有一个画面是骑着摩托车的一名男子,身背一具女尸,运回故乡。这个男子叫吴加芳,四川绵竹市兴隆镇广平村人。这个画面曾经感动过大多数人,大家认为这名男子汉表现的是对妻子的爱与忠贞,给妻子最后的尊严。实际上这是叶落归根的观念促使他将妻子背回了家里,在今天交通工具发达的时代,重新演绎了一场“赶尸”例证,因为在四川湖北一带的苗区,同样观念影响也相当浓厚,因此才会发生现代“赶尸”的翻版。
在湘西,你会发现这里的民族不信仰宗教而信奉巫术,即信奉神鬼。他们认为神会保佑平安、鬼是带来灾祸的,因而他们对待神敬祭,对鬼则用巫术驱赶、捉杀。因此,所到之处烧香拜佛的寺庙相对较少。巫术属于一种迷信,但在这个地区人们视巫术为图腾崇拜。人们把“巫”字上横看做天,下横看做地,中间的竖为符节,左边的人代表赶尸匠,右边的人代表祖先蚩尤。因此,巫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驱鬼避邪,保佑家人平安。
然而,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赶尸人?什么样的尸体可以赶,什么不可以赶,里面有很多的文章。赶尸人被称之为“赶尸匠”,要具备身体好、胆量大和不结婚三个重要条件。就是说要成为赶尸匠必须是真童子,要有毅力,耐得住寂寞,才能应对在夜间与尸体一起行走,驱除野兽鬼怪的超人能力。尸体的脑门用雄鸡血贴上符阴干后,在赶尸匠咒语下,尸体复活,按照赶尸匠的意念和口令行走,上坡,下坡,拐弯甚至过河行如活人。这种行走只能晓住夜行。
而被赶的尸体也要具备三处条件:不明病因死亡者;投河上吊自杀者;雷击火烧死亡者不能赶。究其原因为不明死亡者恐于传染病的传染,投河上吊者阴气太重,雷击的人多是被老天爷处罚的对象,因此不可成为赶尸的对象。
在武陵县,我有幸观看了一场大型的民族节目“梯玛神歌”。所谓“梯玛”是指从事祭神驱鬼巫术的人,土家语称他叫“梯玛”。这台晚会在露天的剧场中上演,两边悬崖高耸,瀑布倒垂,脚下是一条澎湃的溪流,这种自然景观只有在武陵源才会看到。歌舞反映了土家族人的社会发展史,其中一场描写了战死疆场的将士灵魂不灭,等待亲人用“赶尸”的方式接回故乡,整个场面感人至深,反映了土家族和苗疆少数民族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渴望相爱至死,尸体返乡,魂归故里。
无论是湘西雪峰山还是武陵山区域,这里山高林密,峽谷纵横,溪水潺潺,瀑布高悬。由于气候所致,山有多高,水有多深。因此居住在这里的苗家人,借助山势建起一幢幢吊脚楼,生活了一代又一代。封闭的生活方式和与外界很少接触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少数民族至今还保持着以手工织作,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曾留下了耳熟能详的《桃花源记》一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说得就是这个地方。因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这个地方是多么闭塞,生活了几个世纪的人,没被人发现,至今还是个迷。走进武陵源,如同走入悠长的亘古。
湘西是土家族与苗族自治州,文化一脉相承相互影响,因此“赶尸”的风尚在诸多少数民族中流行,只是相传以苗族为最而已。用今天的科学解释“赶尸”行为是行不通的,只能做为一种民族风尚与爱情忠贞不愈精神的传说得以研究。但从“赶尸”的传说中透视了一种民族团结精神,生与亲人在,死后故乡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