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6年,两位高僧在敦煌开凿出第一个石窟。1900年,王道士发现了神秘的藏经洞。16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被敦煌莫高窟吸引,在大漠逐梦敦煌……它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3月21日就将在中国美术馆闭展了.虽然去年秋天我曾经去甘肃敦煌实地参观游览过莫高窟,但正是由于上次敦煌之行让我对佛教艺术的美和创造美的先人技艺之高超叹为观止,而且这次展出的作品中很多是在敦煌并未对外展出的,所以这次我还是随着众多参观者一起(开展以来,已经吸引了60多万游客),走进美术馆.再一次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
在美术馆前庭院搭建的同等尺寸的敦煌莫高窟牌楼甚是引人注目.进入馆内,展厅的色彩运用敦煌特有的棕灰色以及象征喜庆吉祥的红色,穿梭其间,我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一尊尊精美绝伦的佛雕作品和与原品一般无二的自魏晋南北朝到元代最具代表的10个精美复原洞窟壁画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真恨不得把自己融入到岩壁当中.
无论是雕塑菩萨还是壁画故事,所有的展品都与我在莫高窟见到的真品一模一样,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展现出敦煌的华美、神秘与博大精深。一幅画便代表一段故事,一张经文便包罗大千世界,一座雕塑便蕴涵了前世今生。

佛坐在莲花座上,容颜安详,不带一丝涟漪,端坐如磐,寂寞如沙,听香音神反弹琵琶,闻飞天散花飘香,看众生在脚下顶礼膜拜。
在展出的众多壁画中,有两个壁画故事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是<<九色鹿>>,另一个是<<五百强盗成佛>>.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动画片<<九色鹿>>吗?”
<<九色鹿>>也叫<<鹿王本生>>,是说释迦牟尼前生是一只九色鹿王,他救助了一名采药人调达。调达发誓决不向任何人透露九色鹿的下落。王后梦到了这只神鹿,想用鹿皮为自己做衣服,让国王悬赏捉拿。贪心的调达不守誓言,带领军队捉拿神鹿,后被九色鹿揭露了他忘恩负义的丑行,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身上长满了烂疮,嘴里散发着恶臭,从此永远受到人们的鄙弃和唾骂。

<<五百强盗成佛>>讲的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国中出了五百个强盗,无恶不作,百姓深受其害.后来国王派精兵前来征剿,经过激战,五百强盗成为俘虏,国王对他们处以酷刑,将他们双眼挖掉,放逐到深山老林中,山中阴森恐惧,他们受尽折磨,绝望地嚎叫,这叫声传入释迦牟尼耳中,于是他用神力使五百强盗重获光明,并向他们说法,众盗听了佛的教诲,俯首悔过,成为佛门弟子,很多年后终于修成正果,成为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五百罗汉。
我觉得这是我见过的所有壁画中最精彩的一幅,整个画面结构紧凑,情节连贯,尤其五百罗汉受刑于山林中,个个痛苦嚎叫,表现得十分生动,引人入胜。无论是壁画的布局、色彩,还是人物的神态、细节,都显现出一种惊人的厚实感,华贵而不粗俗,艳丽而不轻浮。我们常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来自于这个典故。
该睡觉了,先写到这儿. 祝各位晚安^_^
PS:关于莫高窟的一些介绍: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敦煌三危山,两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苦行僧行走在茫茫戈壁上。头顶的太阳恶毒烘烤看大地,好像要蒸发这世间的一切。傍晚时分,夕阳余辉照在三危山上。一时间,山顶金光万道,放射出五颜六色的耀眼光环。金色的三座危峰好似“三世佛”现身,金光一晃,犹如千佛颂经。这两个僧人认为这是佛祖显灵,于是要留在这里开凿石窟,塑佛真身,弘扬佛法。之后,他们四处化缘,托钵行讨,请工匠在大泉河西岸的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这两个僧侣,一个叫乐僔,一个叫法良。后人出于对两位大师的尊敬,便给这个石窟取名为“莫高窟”,即“莫高于此僧”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此地地处大漠,而且比敦煌绿洲高出百米故名曰“莫高窟”。
此后的几百年,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莫高窟的石窟越开越多,敦煌佛教空前地兴盛起来,敦煌渐渐成为了佛教徒心中的圣地。然而,到了北宋时,莫高窟的藏经洞突然被封闭了。是什么原因封闭了藏经洞呢?这一直是个千古之谜。
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的探险队。在探险丝路楼兰古国时、无意中听说了敦煌发现藏经洞的传言,便和他的助手蒋师爷来到莫高窟,经过一番花言巧语便以四块马蹄银(200两)的低廉价格从王道士那里购得24箱经卷和5箱绢画、织绣。此后法国人伯希和来到敦煌以50O两白银的价格骗购经卷,文书和遗画等600O卷,运抵巴黎。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奥登堡、美国人华尔纳......都先后来了、其中华尔纳的手段最为“高明”——他用一种特殊的贴布将莫高窟的12幅唐代精美壁画粘下来掠到美国。此外,还有一尊罕见的跪姿菩萨像。这12幅壁画,1幅损坏,2幅失踪,剩下的9幅也是图像不清,补彩很多,其中一幅便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在此之后,国人渐渐觉醒,开始保护敦煌莫高窟。华尔纳第二次来敦煌掠夺壁画时,遭到官府、民众的阻止,未能得逞,但王道士、华尔纳等人给敦煌造成的损失却是无法弥补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