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郭守敬纪念馆

标签:
旅游历史健康教育文化 |
分类: 北京 |
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积水潭边上,什刹海西海,通济寺在一起,建在一个小山包上,通济寺是漕运寺庙。
郭守敬纪念馆北京馆,位于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汇通祠内,1988年10月1日开放,展厅面积200,免费开放,通过多媒体展示其天文水利成就及元大都水利建设成果。
北京馆2007年完成展陈更新,场馆融合古典园林元素,采用郭守敬星图、元大都缩略图等多媒体设施,兼具历史纪念与科普教育功能。
郭守敬纪念馆在西海北沿汇通祠内。
汇通祠始建于元代,最初名镇水观音庵,郭守敬曾长期在此主持全国水系的水利建设设计,乾隆年间重修,改名汇通祠。
1986年复建。建筑造型得体,格调素雅,步入园中,小径蜿蜒,假山叠石,错落有致,登高放眼,可见清水悠悠,小桥卧波,林荫掩映。纪念馆分三个展厅,向游人展示了我国元代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的生平功绩。
郭守敬曾制定《授时历》,精确推断以
365.3425天为一年,并主持制造过简仪、仰仪、高表等十多种天文仪器。这些成果都比欧洲早300年。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水利方面,从“郭守敬与大都水利”展览中可窥见一斑。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水利建设,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完成大小百余处河渠泊堰的治理,对大都水利的建设贡献最为突出,曾主持开发当时为大都水源的白浮堰,开通惠河,促进了元大都的经济发展。馆内还展出有元代水关模型、元代粮船的铁锚和有关的书籍。
郭守敬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甲60号、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内,在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终点附近,位于中轴线西侧。
【汇通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旧称法华寺,又称镇水观音庵。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改名汇通祠,并立御制诗碑。1976年修建地铁时,汇通祠被拆除。现存有清代重修汇通祠的珍贵实物,即汇通祠乾隆御制诗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汇通祠时立的一座石碑,碑身通高2.43米,方座夔龙首,碑阳为行书体乾隆御制《汇通祠诗》,碑阴为行书体乾隆御制《积水潭即景诗》三首,碑身西侧有乾隆五十一年(1784)御制诗。该诗碑是是积水潭地区变迁的历史见证。此碑现复立于北二环路边新建的碑亭中。2007年7月,乾隆御制诗碑被公布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9月,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决定复建汇通祠,辟为郭守敬纪念馆,纪念郭守敬的历史功绩。纪念馆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1988年10月1日,郭守敬纪念馆正式对公众开放。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西城区政府对郭守敬纪念馆进行修缮,完善基础设施,并将原有的展览内容及形式进行调整更新。
前一篇:中国考古博物馆(8)
后一篇:什刹海后海与德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