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西堤六桥,城门六座(4)

标签:
旅游历史文化健康教育 |
分类: 国内旅行 |


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东西向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横卧在东堤与南湖岛之间。

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
西堤六桥
指的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筑有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六座式样各异的桥亭;
在柳桥和练桥之间为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的景明楼。沿堤遍植桃柳,春来柳绿桃红,有“北国江南”之称。
一武:宿云檐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城楼,内供关羽银塑像,1860年塑像被英法联军掠走,城楼也被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此城关西临昆明湖,东靠万寿山,湖光山色更衬托其雄伟壮丽。
一东:寅辉城关。建于乾隆年间。是苏州街东部陆上关口。城关东边石额刻“寅辉”二字,西边刻“挹爽”二字。此关与苏州街西部陆上关口“通云”城关遥相呼应。
一西:通云城关。建在苏州街西部游船码头北岸小山坡上,是个很小的城关,上有亭式建筑,飞檐高挑,砖雕精美,环亭有城垛。现有围栏,游人走不到城关的近处。
一低:紫气东来城关。位于颐和园东门到谐趣园的路上。建于乾隆年间。城关南边刻“紫气东来”四字,西边刻“赤城霞起”四字。紫气东来
一高:千峰百翠。这是唯一一座建在万寿山上的城关。天气晴朗时,站在这里极目远眺,远处青山重叠,眼底翠柏挺拔,高处彩云飘浮,是个观景的好地方,故起名“千峰百翠”。传说当年慈禧太后走到这里,也被这的湖光山色吸引住了,但听说对面远处的村庄叫“六郎庄”时,脸色立刻阴沉下来。随行太监猜出“郎”与“狼”同音,而慈禧属羊,这可犯了慈禧的大忌,赶紧献策在这里建立一座城关派兵把守把狼挡在外边。但这只传说而已。据考证"千峰百翠" 四字是乾隆御笔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