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2024-03-30 10:02:24)
标签:

旅游

历史

教育

文化

健康

分类: 国内旅行

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堤复制了杭州苏堤,六座古桥,堤上柳树与桃花。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颐和园:西堤到北宫门(3)

西堤
是颐和园昆明湖中一道自西北逶迤向东南的长堤。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共计有六座有名字的桥。就连苏堤沿岸种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还有十九株当年的柳树依然在景色妖娆的西堤。但不一样的是苏堤是笔直的,而西堤是蜿蜒曲折的。

昆明湖与万寿山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颐和园

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

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处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

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


万寿山后山景区:香岩宗印之阁、嘉荫轩

香岩宗印之阁属于须弥灵境建筑群,位于万寿山后山中轴,是始建于乾隆年间的佛教寺庙建筑群,仿照西藏桑耶寺而建。

2010年国家进行了首次大规模修缮,主要是恢复四大部洲建筑群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

嘉荫轩: 始建于乾隆年间,因建于两棵古槐的绿荫之间而得名,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一九八九年重建。


佛香阁

颐和园内万寿山前山台基上,南俯昆明湖、排云殿,北靠佛教建筑“智慧海”,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后毁于英法联军,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重建 。

佛香阁高36米,坐落在高21米的台基上;共有三层、八角、四重檐,为攒尖顶,阁内有八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佛香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慈禧太后每月都会来到佛香阁烧香礼佛 。


十七孔桥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南湖岛的石桥,也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现存最长的桥梁。十七孔桥是一座联拱石桥,东西向,长150米,桥面下宽14.6米,桥面上宽6.56米,高7米。桥身由十七个发券孔组成,正中一孔最大两侧依次渐小。桥正中额栏上北刻“灵鼍偃月”,南刻“修蝀凌波”。桥栏望柱共62对,望柱柱头雕有石狮540余只,形态各异。桥东西两端有4只石刻靠山兽,威武勇猛,形态生动。


德和园(大戏楼

在颐和园东宫门内。仁寿殿向北即是德和园,原为清乾隆时(1736-1795)怡春堂旧址。

光绪时(1875-1908)改建,其主要建筑为大戏楼、颐乐殿和庆善堂,是慈禧观戏的场所。

大戏楼始建于一八九一年,一八九五年建成,舞台宽17米,高21米,上下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具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亦可从"地"而出,还可以引水上台。


 

谐趣园

在万寿山东麓,又名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

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乐寿堂

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居住之地 。

乐寿堂是一组前后两进,东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乐寿堂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时,将乐寿堂改为单层建筑,并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


文昌院

文昌院【颐和园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


铜牛

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为镇压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