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谈 |
择偶的观念变化:从“三高”到“三低”。
几年前,女士择偶的标准被概括为选择“三高”人士:指“高收入、高学历、高个子”。
最近有说法,女青年择偶的标准有了变化,被概括为倾向于选择“三低”人士:指“低风险、低束缚、低调门。”
这是择偶观的一种进步?还是倒退?
把“高收入”列为选择对象第一条标准,是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没有人选择伴侣的时候不考虑经济因素,但仅仅考虑经济因素会带来麻烦。选择高收入的生活伴侣,可以带来经济的宽裕和生活的富足,谁希望自己过穷日子呢?同时,人们发现,高收入,也可能有高风险。诸如,高收入的配偶可能比较自信甚至霸道;高收入的人不乏追求者可能导致离婚率高;高收入者受到的诱惑会更多,是否外遇产生的可能性概率更高呢?还有,对家庭关照少,对妻子关心少等等的问题。
择偶的“低风险“要求,是指什么呢?有固定收入,有稳定职业,有相应的经济保障和生活保险系数。没有高收入可能带来的高风险。这是说有正常的生活保障的前提下,降低婚姻的风险指数。
高学历,意味着前途光明,是潜力股。但是,当今社会要看学历,更要看能力。学历高只是表明了学习能力强,并不代表其它能力强,譬如各种实际工作能力、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等等。如果两者兼顾最好,如果不能兼顾,高学历也可能并不受到青睐。毕竟,在社会生活中,各种能力都是需要的。学习能力适合去作各种研究,而社会生存更需要其它能力。倘若这高学历与严谨得拘谨、不善言辞得木纳、认真得倔强等等相联系,尚有情可原。如果这高学历与严谨到任何事不能通融,认真到不可理喻,狭隘到偏执,自我意识强烈到不能容人,那就更可怕了。
高个子,身材高大,显得英俊、挺拔、威武,代表着力量、伟岸等等这样一些概念。从古至今,择偶的第一印象,首先是外形,外形第一条件就是身高。所以,女生中流行着这样的描述:身高太小是“一级残废”,身高较小是“二级残废”的说法。显然,这些人在择偶上,缺少外形优势,可能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谁说他(她)择偶不考虑外形因素,不在乎身高因素,这话听起来好象有点做作或者虚伪。
当“能力”与“身高”对决的时候,当代女性与以往的女性选择不同。过去的女性可能更注重“身高”。因为,过去的时代,人们之间的收入水平和地位差异并不是很大,而身高是天生的,是难以改变,是要共同生活一辈子的,所以身高显得重要。当代女性,当然希望选择到即有身高又有能力的先生。但是,如果不能两全齐美,面临两者必居其一的抉择时,她们则可能在反复斟酌以后,会更加理性,更务实地认为“能力”比“相貌”重要,毕竟个子高不能当饭吃,能力可是社会生存或者说吃饭的首要条件。于是,他们可能牺牲了观赏价值,淡化了遗传因素,选择了能力强,身高并不高的人。
低束缚,应该是指在婚姻生活中,双方给对方更多的私人空间,不会过多地干涉对方,让对方可以相对自由自在地工作和生活。当然,低束缚应该是在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范畴内的行为准则。提出在婚姻生活中低束缚的要求,应该是个性意识觉醒的产物,尤其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产物。婚姻本身实际上是一种客观的束缚。每一个走进婚姻殿堂的人都清楚,婚姻是一种法律的约束,约束当事人双方的性行为,约束双方对子女的义务,甚至约束经济行为和其它生活行为。婚姻还是一种道德约束,约束双方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譬如彼此衷诚,承担相应的家庭义务,承担培养子女赡养老人责任等等。
现在的青年择偶提出了纸束缚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呢?这意味着,当事人要有自己的隐私权、要有自己经济自主权、行为或者活动自主权、甚至是工作的权利。这表明,当事人在愿意承担婚姻的责任和义务的同时,希望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不是完全地被束缚在婚姻的围城中,沦为家庭附庸,没有私人的自由,甚至是放弃工作的权利。
对女性而言,旧时代要“三从四德”,“夫唱妇随”。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取得了工作权、经济地位相对独立。但是,由于家庭中子女多,生活负担重,女性很少有时间考虑一下自己的需要。
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经济独立,个性独立,就有了低束缚的要求。她们希望有相应的时间留给自己,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再看男子脸色行事,反对男士对自己过多的束缚。
然而,今天在全世界,也包括中国,社会仍然是一个“男权主导地位”的社会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女性提出独立自主的要求,提出低束缚的要求,是有积极作用的。
这个问题,对男性也是一样,如果某个女性,对先生的各种事情都横加干预,先生也会觉得不舒服,也希望有一定的自由度。
婚姻双方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过度的松散,肯定是不利于维系双方关系的,所以是紧了不行,松了也不行。不松不紧正合适。
在一般情况下,婚姻双方当事人,适度的束缚,是为了彼此共同的利益。是为了当事人双方长远未来的共同利益,所以婚姻的正常束缚,当事人也不会感到难受。但是,彼此被束缚得如同捆绑一样厉害,当事人会感觉不舒服,而且这种束缚越厉害,越有可能产生离心力。据说,这是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反之适度的约束,自觉地维护,更有可能使婚姻关系更为自然和谐。
低束缚是否可能带来高的离婚率呢?不得而知。实际上,现代人即使认为低束缚影响了婚姻的稳定性,也不愿意被过分地束缚在婚姻的围城中。
至于“低调门”或者“低调子”的问题,比较复杂。结婚是高调的,生活是低调的。暂时高调可能,长久的低调是必然。千百年来,人们认识到了婚姻对当事人双方的重要性,所以在择偶上,在婚姻的礼节上颇为讲究。一旦选择了未婚夫或者未婚妻,此后彼此的交往就变得比较正式或隆重。结婚的事更是要大操大办,只有充分的喜庆,才足以说明其非同一般,唯其盛大隆重,才显得非常重要。一对夫妻结婚,全村庆贺。两个新人喜结连理,亲朋好友齐聚一堂。从衣服到礼节,从仪式到程序,都是极其讲究的。无论中国外国都是这样。这不是低调,而是高调,是张扬。当然,这里面除了有张扬的意味,也是为了纪念,为了这是人生难得的大事。
有过婚姻经历的人,都知道,结婚的庆典再隆重,那只是婚姻的开场。此前的恋爱,甚至只是个序曲。真正的婚姻是需要经受考验的。开始几年的艰难磨合,接着是柴米油盐的历练,还有双方家庭关系的处理,各种外界的经济政治因素的干扰,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要当事人用几十年时间来承受。
婚礼的隆重程度与婚姻的质量及婚姻维系时间长短根本就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大概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人们在考虑低调处理婚事。还有,人们对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也不能熟视无睹,一方面对婚姻充满了期待,下了决心,走进婚姻的殿堂,克服重重困难,建设自己美满的姻缘。另一方面,人们也很无奈,不得不做好准备,准备一旦婚姻失败,去承受那巨大的打击。
所以低调门地处理婚事,低调子地对等婚姻关系,是人们对婚姻信心下降的表现,也是人们相对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