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 上卷 六鱼1 注释
(2008-11-04 19:59:37)
标签:
文化国学诗歌诗词韵律声律启蒙六鱼注释杂谈 |
声律启蒙(注释)
蓝天/编辑
●六鱼1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伯乐马①,浩然驴②,弋雁③对求鱼④。分金齐鲍叔⑤,奉璧蔺相如⑥。掷地金声孙绰赋⑦,回文锦字窦滔书⑧。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⑨;【zdic.net 漢 典 网】【zdic.net 漢 典 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鱼⑩。
【注释】①伯乐: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相传为秦穆公时人,善相马。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伯乐马,即千里马。②浩然驴:蓝天不解何意何典,遍查资料典籍无果。望网友有知者赐教。(2011年7月7日有匿名博友赐教:《韵府群玉》:“孟浩然尝于灞水冒雪骑驴寻梅花,曰:‘吾诗思在风雪中驴子背上。’”蓝天在此表示感谢!)③弋雁:弋音yì。系有绳子的箭,用来射鸟。此处的“弋”作动词用,“射”意。即用带绳子的箭射猎。戈,缴射也。——《玉篇》;弋凫与雁。——《诗•郑风•女曰鸡鸣》。疏:“弋,谓以绳系矢而射之也。”凫,音yì。动物名。俗名野鸭。④求鱼:指“缘木求鱼”。缘:顺着;木:树。沿着树干爬上树去捉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劳而无功。典出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⑤分金齐鲍叔:昔时,齐国有管仲,字夷吾;鲍叔,字宣子。两人幼时以贫贱结交。后来鲍叔在齐桓公门下信用显达,举荐管仲为首相,位在己上。两人同心辅政,始终如一。两人的交好,被世人称为“管鲍之交”。“分金齐鲍叔”应是指管鲍二人在做官前一起经商,所得之利,管仲常常自己留得多些,而鲍叔从不计较,因为鲍叔知道管仲的家里穷。出处:《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当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⑥奉璧蔺相如:哈哈!大家都知道,“璧”就是“和氏璧”;蔺相如就更不用说了。但是,这里的故事还得讲一讲:和氏璧是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价值连城”的“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那么,为什么就叫“和氏璧”,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于是便以卞和之名命名该玉为和氏璧。和氏璧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示人。后来.楚国向赵国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载。但后来,和氏璧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璧”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璧送给了秦国。⑦掷地金声孙绰赋:孙绰(314—371),字兴公。原籍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西北),后定居会稽。出仕后始任著作佐郎,袭爵长乐侯。不久,应征西将军庾亮聘请,任参军,历官章安令、太学博士、尚书郎、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散骑常侍、著作郎、廷尉卿等。孙绰文采,当时人称横绝一世。文士以绰为冠,王公大臣皆以得绰文为荣。朝中重臣名士如殷浩、桓温、庾亮等的墓志碑文,均出其手。任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时,在会稽住过相当长的时间,与谢安、王羲之等皆为一时名流,是当时绍兴文士集团的重要成员。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词旨清新,在晋赋中较为有名。作者在序中把天台山与蓬莱仙山相比,说它“穷山海之□富,尽人神之壮丽”。赋中虽流露出求仙思想,但对景物作了细致的描绘。如:“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双阙云竦以夹路,琼台中天而悬居。朱阙玲珑于林间,玉堂阴映于高隅”等句,文辞工整秀丽,颇有情韵。孙绰本人视此赋为平生得意之作,曾对范启说:“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世说新语·文学》)有《孙廷尉集》,原书今佚。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辑本。⑧回文锦字窦滔书:回文,也作“回纹”。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文体上称之为“回文体”。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非常活泼。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读,都能读成优美的诗篇。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回文锦字窦滔书之用典出自《晋书·窦滔妻苏氏传》。窦滔妻苏氏,是始平人,名叫蕙,字叫若兰,很会写文章。窦滔在苻坚作秦君主时任秦州刺史,被贬官到了流沙县,窦滔妻很想念他。织锦帛成八百四十字回文诗赠给窦滔。婉转循环来读,诗词很凄婉,窦涛读后感慨,遂以隆重的礼仪,把苏若兰接到任所,自此以后,夫妻更加恩爱。(详见蓝天博客文章:话说回文诗)⑨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殷宗:1.殷人的宗祀。指殷朝。2.谓殷代先王。指盘庚。3.谓殷代先王。指武丁。胥靡:战国时代对一种家内男性奴隶的称谓,因被用绳索连着强制劳动,故名。来源于刑徒,主要从事筑城等土木工程。傅岩(傅巖):亦称"傅险"。古地名。相传商代贤士傅说为奴隶时版筑于此故称。另说,殷相傅说曾隐于傅岩后因以泛指栖隐之处或隐逸之士。根据以上注释,全句可以理解为,殷商时的贤士傅说在未受到殷代先王重用之前,曾经作为奴隶在傅岩从事艰苦的筑城工程。⑩太公:1. [方]∶曾祖父;2. 祖父;3. 父亲,也用来尊称别人的父亲;4. 对老者尊称;5.古时指姜太公姜子牙(此处即是)。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生于山东日照,自幼聪慧。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在日照天台山隐居了约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