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
文/文龙
想说说“羊群效应”是缘于之前的一份工作离职,那时真是一个人离职引起一连锁反应,纷纷离职,我也很喜欢看一些这种研究理论,这些东西都是生活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学习一下,理解明白,再运用到生活中,会对我们的做事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促使我们离成功走得更近一些。
先说说“羊群行为”,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
下面说说“羊群效应”,也称“从众心理”。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它是指由于对信息不充分的和缺乏了解,投资者很难对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合理的预期,往往是通过观察周围人群的行为而提取信息,在这种信息的不断传递中,许多人的信息将大致相同且彼此强化,从而产生的从众行为。“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性行为导致的集体的非理性行为的一种非线性机制。(百度百科)
这个效应大家都应该不难理解,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这种心理行为。就象引起我想看看这个效应之初,就是我们一个接着一个同事的离职,当时,我强烈地感觉到,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效应在起到很强的作用。
我在网上还看到了反应这种“羊群效应”的典型事例。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没有地方落座,于是他灵机一动,喊了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大亨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还有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尽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
这个理论在网上能看到许多,这里我也不多说了,我就是感觉这种心理效应在生活中表现得十分强烈。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段言论就是,传媒经常充当“羊群效应”的煽动者,一条传闻经过报纸就会成为公认的事实,一个观点借助电视就能成为民意。传媒舆论的力量大家都能感觉到,而且引导性相当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就是一个网友的观点得到广泛传播,就是能成为“羊群运动”的领头羊,这位领头羊的行为却未必百分之百客观正确。所以,在面对网络空前发达的今天,我们在接受到信息时,真应该首先自我辨别一下,避免自己的行为受不正确的引导。
我想在炒股人中这中“羊群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尤其是那些散户、个人投资者,赚钱的欲望很大,个人的分析判断能力有限,往往唯一的风向标就是媒体报道和身边同行的行为。就为明显的就是“跟涨不跟跌”,股票越涨就是加仓,股标一跌又纷纷抛售,往往收益不是很明显。
今天说起这个理论,我只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过多的我就不阐述了,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已到网上查看相关的研究。
相关文章:
面试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Copyright © 2005 - 2009
http://blog.sina.com.cn/wenlong001
All Rights
Reserved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