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俑宣言》连载(11):秦始皇陵的墓向之争

(2011-05-02 00:07:04)
标签:

人文/考古

文化

陈景元

秦俑宣言

专著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在秦俑馆向外发布的材料中,以及在袁仲一先生等人众多的著作之中,一直都坚定地认为,秦始皇陵的陵向,不是“坐南朝北”的,而是“坐西向东”的。如果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观点能够成立的话,不仅可以再次证明代王镇上那一座“东阙门”的不可否定性,而且还能够将秦俑坑视为秦始皇陵园东面“主神道”一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关秦始皇陵是否真的“坐西向东”之争,实质上也是秦俑“定性、定名”学术较量之中的一场重头戏。众所周知,中国历代帝王陵墓建造,都是按照“坐北向南”、或者“坐南向北”方式进行建筑布局的,因此它在地面上形成的一条纵向的中轴线,肯定也是以南北方向展示在世人面前的。其实,帝王陵墓地上、地下建筑中轴线,应该是一致的,所有主体建筑居于中心位置,其它附属建筑,分别布置在中轴线的两侧。

 

    任何一座帝王陵墓,只要看看陵园内地面建筑的布局情况,根据城垣遗迹的长宽尺寸,就能够判断出它的纵向主轴线方向,于是整个陵墓主要建筑的准确朝向,随着就能够决定下来。然而,秦俑馆的考古学家们,根本不去理会秦始皇陵园本身南北狭长的、纵向主轴线明显的现场情况,而别出心裁地“杜撰”出一条现场根本找不到的横向的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主轴线。为什么他们会十分强调向东的问题呢?为什么认为秦始皇陵园建筑的主轴线一定是东西方向的呢?他们首先认为,秦始皇生前对于东海仙境是十分向往和追求的,认为东海外岛上有他梦寐以求飞的“长生之药”,据《史记》中有秦始皇“立石东海……以为秦东门”的记载,既然秦王朝的东大门,是在连云港的东海县,根据“视死如生,视亡如存”的理念,秦始皇陵墓朝向定为东方,是合情合理的。

 

    他们又举出了以下很多理由,说明秦始皇陵的主轴线为东西向,应该是有充分依据的。其一,根据关中地区917座秦墓的资料统计,秦人墓葬是“头西脚东、面向东方”的,将秦始皇陵朝向东方,是继承了秦人固有的传统习俗。其二,秦人发源于我国西部的甘肃地区,秦人的活动范围,一直是由西向东逐步扩展,最后定都咸阳,秦始皇建造向东的陵墓,显示出秦人有向东扩展的信心和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其三,根据有关文献的记载可知,在秦汉的时期,从皇帝、诸侯、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的家庭,主人之位都是“坐西向东”的,秦始皇帝作为天下独尊,死后当然也要维持其显赫的“尊位”,因此秦始皇陵以“面向东方”进行规划布局,也是无可非议的。根据这种规划布局,秦始皇陵以东,与代王镇“东阙门”相连接的大道,就是他们心目中的“主神道”。

 

    袁仲一提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观点,应该是下了很大工夫,找到不少材料去加以证实的。可以这么说,不论是秦人、秦朝、秦始皇,凡是和“东”字有关的事物,他都派上大用场了。为什么秦始皇陵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会出现这样一种是“坐西向东”现象的呢?他在《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一文中,又提出三点理由:其一,在秦始皇陵封土东侧,发现五条通向地宫的墓道,而南、北、西三个方向,只有一条墓道,由于东边墓道数量最多,所以它应该就是主要的墓道的;其二,东西墓道和内外城垣的东西门正好互相对应,形成一条中轴线,陵东的陪葬墓、马厩坑、兵马俑坑分别位于这条中轴线的左右两侧;其三,从陵园地理环境看,陵南紧靠骊山,陵北是地上寝庙建筑区,陵西是刑徒墓地,只有陵东地势比较开阔,符合古代墓向“明堂要清”的要求。

 

    袁仲一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于确定陵墓方向的原则和方法,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的。他在《对<秦始皇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的一点商讨的意见》一文中说:“判断墓的方向,主要是以死者骨质的头向作为标准;如果人的骨架不存、或者头部方位不清楚者,则以头龛、头箱、或者墓坑放置器物的一端,作为判定墓向的依据;如果上述的条件都不具备时,则以墓道的开口处的方向,作为认定的凭证;如果出现了墓道多的情况,则以主要墓道的方向为准。”由于秦始皇陵在今后几十年内,没有发掘的可能性,它的地宫一直都不可被能打开,任何人都别想知道,秦始皇当年入葬时头向、或者头龛的具体位置,那么唯一可行的办法,就只能根据墓道的方向、或者墓道数量的多少去确定主次,以墓道多的方向作为判断墓向的依据,谁能说这种做法有什么不对?

 

    但问题在于,以墓主人入葬时的头向、头箱或者头龛,去判断此墓的墓向,和以陵墓地面建筑的主轴线方向,形成的陵园建筑规划布局的方向,是不是同样一回事呢?从袁仲一将“头向--头龛--墓道开口--墓向--陵东主神道--陵向”论证的思维逻辑来看,他是将地下墓室和地上建筑的布局方式,完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由此,人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头向--头龛--墓道开口—墓向--陵东主神道—陵向”中间,存在着的各个环节,自始至终应该都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地下的墓向和地上的陵向,这两件事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依存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人们都能够赞同这一种说法,那么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只要能够确切地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任何一项,自然而然也就能够顺利地推断出其它各个单项的结果来。

 

    现在就来看看,人们是如何对它进行“肯定、或者否定”的!已故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教授林剑鸣先生,在《秦俑之谜》这篇经典论文中,对于袁仲一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观点,首先进行了全面地否定,他说:有人提出很多理由,比如用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说法,将秦俑坑算作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但实际上秦始皇陵按照“南北方向”的方式进行布局,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有人将陵园东门外的大道,称之为是秦始皇陵园的“主神道”,还是缺乏必要的证据;现在陵墓的东门之外,也没有发现“主神道”、石兽以及秦陵“东门阙”的痕迹;秦俑一、二、三号坑,成不规则“品”字形的布局,如此“不对称”的平面结构形式,在历代任何的帝王陵园建设中,是绝对没有的。林先生认为,袁仲一“坐西向东”的认定,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孙宗文先生,在《中国建筑与哲学》一书中,明确地指出:背山面水,是我国城市、宫室、陵,墓选址的主要条件,离水近而便用,居高地又无洪滂。有山有水,就是上好风水之地。陵墓历来也有“因山为陵”、“依山为陵”的风尚,所以帝王常常以“山陵”自居。《葬书》上说,葬者“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这是对最佳墓地的环境描述。这一种风水上的‘四灵’,也就是堪舆上的所谓‘四象’,体现古代信奉的‘君权神援、取象于天’的陵墓设计思想,是陵墓址选择时必须遵循的定位准则。”而“四灵、或者四象”的方位是,南方的朱雀,北方的玄武,左边的青龙,右边的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恰好处于这条主轴线上。对于秦始皇陵而言,南有高飞的骊山朱雀,北有安卧玄武的渭水,它当然是“坐南向北”的。

 

    郑州大学考古系教授韩国河先生,在《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一文中谈到:“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桂宫都是利用秦宫的旧址建造起来的。……咸阳城是一个以渭河为横向中轴线,以咸阳宫为纵向中轴线,而进行连续建设的城市。《三辅黄图》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又书又引《庙记》云,‘未央宫有玄武、苍龙二阙’玄武阙在宫北,简称北阙苍龙阙在宫东,简称东阙。《史记·正义》云‘未央宫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这里说的是,所谓“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灵,代表四个方位,这是包括秦汉之内的历代帝王制定“宫阙、殿阁”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以北阙为正门”,以南北方向设置宫殿的纵向中轴线。

 

    著名的地质学家孙嘉春先生,在《秦始皇陵墓向与布局结构问题研究》和《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报告》等论文中,对袁仲一有关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观点,也提出了自己否定性的意见。他认为:秦始皇陵的墓向,绝对不可能是“坐西向东”,而完全应该是“坐南向北”的。其理由是:秦始皇陵园狭长的城垣以及陵北的神道,都是不可否定的事实。陵南陵北的地形高差,竟然达85米之多,顺山布局是必然的:陵园的规划布局和建筑配置,按照地形不同的高差,自上而而、高低错落,呈现出一条南北方向的纵轴线,这与历代帝王陵寝的建筑规划方式是完全相符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始皇陵陵北地面上,当时也有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还有一条长达两公里多的“主神道”遗迹,至今在陵北的地区仍然清晰可见,而这正是最真实、最确凿的陵园“北司马道”。

 

    孙嘉春先生在《秦陵东向说质疑》一文,是专门为否定袁仲一观点而撰写的。他指出:“提出秦陵东向说的学者,重视了兵马俑的朝向,却忽视了其它陪葬坑、陪葬墓的朝向。比如,位于秦始皇陵封土西北角的一座甲字形墓的墓道向西,而位于兵马俑坑西侧一座甲字形墓的墓道却朝向北方。”以墓道方向认定陵墓的朝向,不是袁仲一自己说过的吗?如果根据五条墓道方向,就认为秦始皇陵是“坐西向东”的话,那么墓道向西、向北的墓葬,与秦始皇、或者与秦人,肯定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孙先生接着说:“封土西侧布满了陪葬坑,而封土东侧直至上焦村的陪葬墓、马厩坑之间,有一处东西长达700米的广阔地带,这里正是从地宫墓道运出的墓圹土石方的堆放区。地宫五条墓道不但不能为东向说提供立论的依据,反而为否定东向说,提供了一条有力的佐证。”

 

    考古学家秦建民先生,对孙嘉春的观点给予百分之百的支持。他在最近发表的《民间考古学家----孙嘉春》的这篇文章中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不是考古学家,却胜似考古学家。其人,便是孙嘉春。在考古界,早先的孙嘉春,名不见经传,识其者颇少。但后来,却引起许多考古人的注意,且不得不注意,盖其力主秦陵北向也。我也主秦陵北向,但因师友关系,不好明说。孙则不知此中关系,以外行之身,进入内行之境,所以言说无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