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考古学家、秦俑考古队原队长王学理,也不同意袁仲一提出的秦始皇陵“坐西向东”的观点。他在《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中,非常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这一个问题。首先他认为:“秦始皇陵处于骊山北坡的大水沟和凤王沟之间的开阔地带上。我国古代卜选葬地,是在风水学说指导下进行的,根据这套理论,背倚山峰,面临平原的山冲之地,或是枕山面水的藏龙卧虎之地,都是理想的葬地。秦始皇陵南靠骊山,横向如枕,北临平原而又渭水如带,可谓是‘背山面水’的上上阴宅之地。”他从秦始皇陵园的地理环境和考古遗迹两方面去思考,认为秦始皇陵园的正方向,应该在北面,而不是在东面。他的理由是:“秦始皇陵园是南北狭长的长方形,具有进深的关系。由骊邑而南,上原,地势渐次升高,踏上这宽阔的南北向主神道,雄浑壮阔的陵城迎面而见。”
他接着说:“再由北门入内,拾级而上,且见陵园建筑层县叠叠掩映于万绿丛中,簇拥着高耸巍峙的山陵后部又以连峰峻拔的骊山为屏,气势来奔,给人以直达天庭的感觉。”王学理毫不含糊地指出:秦始皇陵园的“主神道”方向,不是在陵园的东部,而肯定是在陵园的北部。书中有一张精心绘制的秦始皇陵平面布局示意图,图中显示的陵园的“北司马道”,就是陵园真正的“主神道”。有了这一条陵北“主神道”,可以与傍陵的秦朝国道网相连结,使它直接通往咸阳,这对陵墓工程的建设有利,也便于今后的参拜、朝奉。有人将东司马道,作为秦始皇陵的“主神道”,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如果将秦始皇陵正门放在东边,将陵墓的“主神道”搬到秦始皇陵东边。那么所有参拜、朝奉的活动,人们就得绕过一个大圈才能进入秦始皇陵。
王学理引用了孙嘉春的现场考察结果,确认“出秦始皇陵园外城北门,有一条南北对直的大道,长达2200多米,其中在塬坡上的一段宽为60~80米,在路基两侧,多有秦代建筑的存留(如板瓦、筒瓦、瓦当、条砖、空心砖、陶水道等),说明北门神道显然是秦始皇陵园正面的主干道。王学理的论述句句在理,字字有力,比起那位顶级的考古权威来,不知强过了多少倍。他说:“秦始皇陵园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北半部又重重的礼制建筑,南半部的中心,则是有如丘山的陵冢,这一有纵深的平面布置,完全符合‘前朝后寝’的陵墓制度。骊山上的望峰,陵冢、内外城垣入口,北门外的神道,均处于一条近十公里长的南北主轴线之上,内外两重城垣及其九道门,作左右对称式的排列,相当规整,它符合中国传统的陵墓建筑布局,否则陵园布局就要变得非常紊乱了。
袁仲一提出秦始皇陵“坐西面东”的观点时,不是一直强调墓葬中“头向”问题的吗?现在就让人们来看看,学术界对此又是怎么看待的:现任的秦俑馆馆长吴永琪,在二〇〇四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一书中,提出了秦始皇陵是“头顶金山,脚蹬渭河”的鲜明观点。所谓的“头顶金山”,指的就是秦始皇陵地宫中的主人---秦始皇,他的头部是指向正南方向的巍巍骊山;而所谓的“脚蹬渭河”,指的就是地宫内安卧的墓主人—秦始皇,他的足部是指向正北方向的渭水之滨。看来,即使按照袁仲一提出的以墓主人的“头向”或者“足向”,去作为确定墓向的首要标准,去判断秦始皇陵向及主轴线方向的话,也应该是“坐南向北”的,而决不应该是“坐西向东”的。这是一个大突破,袁仲一“坐西向东”的说法,竟然被自己的后任推翻了。
孙嘉春先生对袁仲一秦始皇陵“坐西向东”观点进行否认之后,竟然惹恼了秦俑馆的一批人。秦俑馆的研究室主任张文立,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对不同观点的持有者,进行了肆无忌惮的攻击和诋毁。当人们拿起张文立所著《秦俑学》一书时,就可以看到一些批判性的语言。他说:“在秦俑的研究过程中,总会有人因种种原因而进入误区。孙嘉春在对秦始皇陵进行地学勘测中,提出秦陵墓道的北向说等观点,由于他对考古与历史研究的隔膜,得出的某些结论与事实不符,这也(受到)袁仲一的驳斥。”看来,很有必要将事情进一步弄弄清楚,到底是谁走进了秦俑研究的,误区,秦始皇陵的墓向,到底谁的观点站不住脚,谁的观点符合客观事实。其实《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是陕西省文物局正式下达的一项研究项目,秦始皇陵北向说,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秦始皇陵北向说,是不是进入误区,看看由陕西省文物局组织的鉴定结果,就可以知道了。陕西省考古所所长巩启明先生,在一九九二年六月撰写的“《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报告》成果鉴定意见”中,对秦始皇陵陵向问题,他的鉴定意见是:“该成果运用地学理论和方法,对秦始皇陵进行考古调查,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认为秦始皇陵墓向向北,陵园以南北中轴线为对称布局等,这一些新的认识,在以后的考古发掘中,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考古学泰斗、陕西省考古所原所长石兴邦先生,也在“《秦始皇陵园地学研究报告》成果鉴定意见”上面,签署了自己的鉴定意见。他说:“该项研究的成果,技术资料齐全,数据可靠,並且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比如:陵北神道和秦鱼池水坝遗址等,对于进一步开展秦始皇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有关秦始皇陵“坐南向北”的观点,是得到了建筑学界、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的广大人士,几乎是一致支持和肯定的。其实,对于袁仲一“坐西向东”观点,最具有威胁性的否定意见,恰恰是在袁仲一自己的著作之中。请看:在他主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辞典》这本书的第2页上,也赫然醒目地写着:
“秦始皇陵位于临潼骊山北麓,……枕骊山,而望渭水,地形十分优越”这样一句令人难忘的话。既然,袁仲一自己都承认,入葬地宫的秦始皇,头枕着的是“骊山”,眼望着的是“渭水”;而“骊山”是在陵墓南面的,“谓水”是在陵墓北面的,这难道还不说明在袁仲一的眼里,秦始皇在地宫里面,也是“头南、足北”的吗?这难道还不足以说明在袁仲一的眼里,秦始皇陵的陵向、或者秦始皇陵建筑规划布局的中轴线,不也是“坐南向北”的吗?
袁仲一在《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第7页,又说到秦始皇陵“由南向北依次构成高、中、低三个梯次,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外城垣的南、北两门和陵墓封土的顶端,以及南端骊山的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对在一条直线上。《两京道里记》说,‘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筑陵者望此为准’,远远望去,山陵结合,浑然一体,气势雄伟。秦始皇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形势之美,环境之秀,为关中之冠。”这一种雄伟的气势,只有在“坐南向北”的主轴线上,才能看得到的啊!而在袁仲一自己主张的“坐西向东”的话,在所谓的秦始皇陵东大门的入口处,这一种山陵结合的绝佳景色,是绝对看不到的!秦始皇陵的东大门附近,是既无河又无水,秦始皇陵的西边,也根本没有山岭可见,他的头部和脚部,与骊山和渭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啊!
袁仲一在《秦兵马俑》一书也说过:“秦始皇陵南靠骊山、北临渭水,山林葱郁,层峦叠嶂,好似盛开的莲花,秦始皇陵位于莲瓣的中心,像似莲蕊;陵北的渭河,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在这里人们要问:既然“秦始皇陵位于莲瓣的中心”,当然就意味着,秦始皇应该安卧在莲花宝穴之中,而这个宝穴,是以南向的骊山为屏障、以北向的渭水为依托的。如果秦始皇陵的主轴线是“坐西向东”的,那么秦始皇头枕的是空旷原野,脚踏的是东面荒坡。袁仲一提出“坐西向东”的唯一依据,是秦始皇陵东边封土,有五条墓道。但这一说法被同行否定了。秦陵考古队在二○○四年二月发布最新“物探成果”说:他们采用精确的仪器,对地下进行探测的结果,发现真正从秦始皇陵地宫深处,直接通往陵园地面的墓道,在东、西、北的三个方向,仅仅只有一条而已。
由此可见,所谓的“五墓道”之说,显然是不能成立的;而以这种不真实的“五墓道”之说,去推断出秦始皇陵的陵向是“坐西向东”,也就失去了任何的意义。秦俑馆的徐卫民先生,在其所著《论秦汉都城的面向》一文中,曾经明确地指出:从中国古代传统来看,古人以南为尊,这可能与面向阳光、对人体健康有益有关;人们在建造房子时,仍然有“有钱难买南北房”之说。由于古人以南面为尊,都城的“坐北向南”规划布局,遂形成了一种制度,历代的都城,都要遵照这一种制度去规划建设。根据大量的考古调查资料可知:西周时期的都城、宫殿等建筑,是“坐北向南”的;秦国的雍城宫殿,也是“坐北向南”布局的;秦代的都城咸阳,无论是宫殿建筑、还是城区的营造,规划主轴线都是“坐北向南”的;就连汉代长安城的布局,都是“坐北向南”的。
事实是非常清楚的,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们,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宫殿、陵墓上的主要建筑,都以“坐西朝东”的方式去布局的。《礼记·中庸》上记载:“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既然西周都城的宫殿、秦都雍城的宫殿、秦都咸阳的宫殿、汉都长安的宫殿,它们主体建筑的朝向,都是“坐北向南”、或者“坐南向北”的,难道秦始皇陵地上宫殿和地下宫殿的布局方式,就能够将主体的建筑,改变成为“坐西向东”的吗?难道生前的宫殿要“坐南向北”,而死后却要变成“坐西向东”的吗?其实,秦始皇生前的朝宫,都是以“北阙为正”的;统一之后铸成的十二个铜人,也放在秦代宫殿北门外的司马道两侧。难道在秦始皇陵的布局中,就要违背生前建筑格局,改变成“东阙为正”,並将陵墓上众多石象生,统统都搬到东门外的司马道上去吗?
预告---5月16日发表《秦俑宣言》连载(13):地宫建设的工程禁忌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