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元香港版的《秦俑真相》和“秦俑风波”,以及大陆版的《兵马俑真相》一书出版之后,紧接着在2009年8月江苏人民出版社,也出了一本叫《袁仲一传》的书,全书共9.5万字,其中有2522个字,看上去是专门针对陈景元书中的观点而写的。俗话说,兵对兵、将对将,现在的格局是,人对人、书对书,双方在秦俑争论的讲坛上,已经完全摆出决战的架势了。
由于《袁仲一传》出书在后,袁的支持者们,就通过各种媒体对外宣告,这是“秦俑之父”对陈景元所持“俑坑不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了!为了让公众对袁先生的这些材料,有一个原始、真实的了解,本博客将它的全文,一字不差地进行转载。不久本博也会对文中有关内容,逐一进行系统、具体地回复。以下就是袁先生书中的精彩文字:
秦始皇陵的神秘令考古学家和一般公众都产生了难以遏制的好奇心。奇迹总是留给世人许可难以解开的谜团,探索无尽,所以学术上的争鸣无可避免。
1984年第3期《大自然探索》杂志发表了陈景元《秦俑新探》一文,文章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念:兵马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宣太后。
此论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报刊纷纷转载。来自北京、上海、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的各路学者不断询问考古队对此的看法。当年在陕西召开的秦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就陈景元的观点各抒己见。在次年召开的一次兵马俑研讨会上,专家们又对此进行了讨论。
俑坑的主人究竟是谁,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一场没有硝烟的学术之争拉开了序幕。“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在袁仲一看来,这是考古界、史学界、自然科学界普遍认为的一条科学的结论,毋庸置疑。这一结论不仅是他的观点,同时也是国内外考古专家的基本观点。在发掘之初,袁仲一曾提出18个研究课题供考古队研究,俑坑的主人是谁,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两代考古人员经过30多年的艰苦发掘,在获得大量考虑证据的基础上作出了这一结论,许多考古专家已经去世了,只有袁仲一能够切身体会,这一结论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眼看着一群专家几十年考古研究的成果遭受质疑,袁仲一挺身而出,从容不迫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他将大量的考古佐证凝縮整理,分条阐述,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纷转转载如下:
第一,在兵马俑坑出土的文物中,有23件带有始皇纪年铭文的铜兵器,分别从秦始皇三年到十九年,其中“吕不韦戈”6件,纪年有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如秦始皇三年的“吕不韦戈”,上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义工窎”的铭文。“三年”指秦始皇三年,“相邦”为先秦官名,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寺工”是秦始皇时期中央主造兵器和车马器的官署机构,“詟”为主造工师人名;“丞”为主造工师助手,“义”为人名;“工”为具体制造的工人,“窎”为人名。由于晚期器物不可能出现在早期墓葬,因此可以证明俑坑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标明年代的,但带有“寺工”铭记的矛、镦等铜柄器十多件。“寺工”始建于秦始皇2年,此后在秦始皇时期一直存在。在兵马俑坑中,有一马笼头的皮带上,有朱书两处,写的都是“寺工”两字。
第二,兵马俑坑出土砖上的陶文有70多件,分别有“宫毛”、“左司高瓦”、“宫水”等等。“左司高瓦”中的“左司”为左司空,为一官署机构,“高”为人名。“宫水”为宫司空下的烧砖瓦分支机关,是专为秦陵烧砖瓦的机构。这些陶文与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瓦上的陶文完全相同,而且两处砖瓦的形制、大小、规格、纹样也完全一样,均属于秦始皇时代。
第三,兵马俑坑内的陶俑与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出土的陶俑,造型风格和制造工艺相同。如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内外城之间的曲尺形马厩坑出土的陶俑,其大小、服饰、冠履、发型及制作方法,和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一些陶俑完全相同。这证明二者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批艺术匠师塑造的,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第四,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数十件拉车的陶马和骑兵的鞍马,其造型、神态和细部的刻划手法,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相同。例如马的造型,都是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鬐甲低,脊背说博,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我国西北部的河曲马种。
第五,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战车和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鞍具和系驾方法相同。铜俑和陶俑御手都双手半掘拳,食指和中措之间留有间嘛,辔棍由此间隙通过握于手內。
第六,一、二、三号俑坑的构筑方法,和秦始皇陵园内的马厩坑、府藏坑、铜车马坑等许多陪葬坑的构造方法一样,都是先挖成土圹,在土圹的周围包镶夯土二层台。大型坑的中部都筑有一道道的平行隔墙。坑顶密排着棚木、再覆土夯筑。棚木为松柏木。
第七,在兵马俑一号坑出东的T19G9:22号兵马俑脚踏板上,刻有“高”字,这是制造陶俑工人的名,另一件T2G1:33号兵马俑身上有“咸阳高”三字;而秦始皇陵园内百戏俑坑中出土的T1G3:3号俑,脚踏板上也有“高”字,字形一样,说明这两处陶马制作者相同。另外,在兵马俑坑和秦陵其他陪葬坑出土的砖瓦、陶俑上还有“宫强”、“宫得”、“宫进”等共有的字样。
第八,从秦始皇陵园的整个建筑布局看,兵马俑坑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像一个理想的宫城,有高大的封土和内外两重城墙。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秦宫,内城象征着皇城,外城象征着京师的外廓城,陵墓居于内城的南部,殿寢居于北部,符合陵侧设寝的礼制,居于右宫的各种府藏坑、车马坑,位于封土西边的内城里边;象征着宫廷厩苑、苑囿的陪葬坑居于外廓城的西部;寺宅吏舍居于西北区;象征着京师厩苑的马厩坑及兵马俑坑居于外城的东侧,坐西面东。
整个陵园的布局合理有秩,“事死如生”。秦始皇生前住的秦宫及咸阳城是有军队守卫的。其卫队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的侍军。职责是在殿中侍卫,守卫宫殿掖门,出充车骑;二是官的外的屯卫军;三是京师的屯卫军。一、二、三号坑兵马俑军阵,属于第三种,即守卫京城的屯卫军,或称宿卫军。
第九,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的陵域内。考古资料证明,秦始皇陵的规模宏阔,陵域占地面积很大,东西、南北各为7.5公里,共56.25平方公里。其范围内都有秦始皇时期的遗迹、遗物。秦始皇陵的文物分布密集区为19.2平方公里;秦始皇陵的核心区为2.13平方公里。兵马俑坑位于文物分布较密集区,西距秦始皇陵外垣1025米。兵马俑坑周围东、北、西方向还有其他秦始皇陵陪葬坑。
………
面对质疑,许多人都以为,袁仲一的学术权威受到了挑战,多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将遭否定。面对这种学术上的分歧和挑战,袁仲一一贯的态度是,学术不怕讨论,学术上的碰撞会擦出思想的火花,如果没有不同意见,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在不同的声音面前,袁仲一依然保持平和和宽容的心态,在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他和同事张占民编辑、1990年出版的《秦俑研究文集》中,陈景元《秦俑新探》一文也被收入了进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