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安日报》对袁仲一的专访文章
(2008-10-24 19:31:03)
标签:
人文/考古转载 |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
今年76岁的袁仲一研究员,是最早开始发掘、研究兵马俑的专业人员之一。自1974年他带领3名考古人员进入兵马俑坑后,一直从事秦兵马俑的考古研究,1988年4月任秦俑博物馆馆长,兼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俑学研究会会长、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98年担任秦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除对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铜车马坑进行勘探、发掘外,还对秦始皇陵园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先后发现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墓葬600余座,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地面建筑遗址。以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陕西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一阶段发掘》项目获1999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虽然早已退休,但他没有终止对兵马俑的研究,还经常应邀参加会议、讲座,因此十分忙碌,有时无法满足一些记者的采访。本报记者凑巧利用他两个会议间隙,采访了他。
袁仲一告诉记者,“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不仅是他的观点,也是国内外考古专家的基本观点。考古界、史学界、自然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科学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是两代考古人员经过30多年一铲一铲挖出来的。考古工作启动初期就关注到这个问题。1974年他们开始考古时,他提出18个研究课题供大家研究,其中就有“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坑问题。这个结论是很多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有的考古人员已经去世。
袁仲一告诉记者,“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的结论,是在多种、大量考古证据的基础上做出的。
一是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文物中,有23件带有始皇纪年铭文的铜兵器,分别从秦始皇3年到19年,其中“吕不韦戈”6件,纪年有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如秦始皇三年的“吕不韦戈”,上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标明年代的,但带有“寺工”铭文的矛、镦等铜柄器十多件。“寺工”始建于秦始皇2年,此后在秦始皇时期一直存在。在兵马俑坑中,有一马笼头的皮带上,有朱书两处,写的都是“寺工”二字。
二是兵马俑坑出土砖上的陶文有70多件,分别有“宫毛”、“左司高瓦”、“宫水”等等。“左司高瓦”中的“左司”为左司空,为一官署机构,“高”为人名。“宫水”为宫司空下的烧砖瓦分支机构,是专为秦陵烧砖瓦的机构。这些陶文,与在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瓦上的陶文完全相同,而且两处砖瓦的形制、大小、规格、纹饰等也完全一样,时代均属于秦始皇时代。
三是兵马俑坑内的陶俑与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出土的陶俑,造型风格和制造工艺相同。如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内外城之间的曲尺形马厩坑出土的陶俑,其大小、服饰、冠履、发型及制作方法,和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一些陶俑完全相同。这证明二者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批艺术匠师塑造的,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四是,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数十件拉车的陶马和骑兵的鞍马,其造型、神态和细部的刻划手法,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相同。例如马的造型,都是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鬐甲低,脊背宽博,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我国西北部的河曲马种。
五是,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战车和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鞍具和系驾方法相同。铜俑和陶俑御手都双手半握拳,食指和中指之间留有间隙,辔绳由此间隙通过握于手内。
六是,一、二、三号俑坑的构筑方法,和秦始皇陵园内的马厩坑、府藏坑、铜车马坑等许多陪葬坑的构造方法比较,都是先挖成土圹,在土圹的周围包镶夯土二层台。大型坑的中部都筑有一道道的平行隔墙。坑顶密排着棚木,再覆土夯筑。棚木为松柏木。
七是,在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T19G9:22号兵马俑脚踏板上,刻有“高”字,这是制造陶俑工人的名,另一件T2G1:33号兵马俑身上刻有“咸阳高”3字;而秦始皇陵园内百戏俑坑中出土的T1G3:3号俑,脚踏板上也有“高”字,字形一样,说明这两处陶俑制作者相同。另外在兵马俑坑和秦陵其他陪葬坑出土的砖瓦、陶俑上还有“宫强”、“宫得”、“宫进”等共有的字样。
八是,从秦始皇陵园的整个建筑布局看,兵马俑坑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像一个理想的宫城,有高大的封土和内外两重城墙。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秦宫,内城象征着皇城,外城象征着京师的外廓城,陵墓居于内城的南部,寝殿居于北部,符合陵侧设寝的礼制,居于右宫的各种府藏坑、车马坑,位于封土西边的内城里边;象征着宫廷厩苑、苑囿的陪葬坑居于外廓城的西部;寺宅吏舍居于西北区;象征着京师厩苑的马厩坑及兵马俑坑居于外城的东侧,坐西面东。整个陵园的布局合理有秩,“事死如生”。秦始皇生前住的秦宫及咸阳城是有军队守卫的,其卫队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的侍卫军,职责是在殿中侍卫,守卫宫殿掖门户,出充车骑;二是宫门外的屯卫军;三是京师的屯卫军。一、二、三号坑兵马俑军阵,属于第三种,即守卫京城的屯卫军,或称宿卫军。
九是,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的陵域内。考古资料证明,秦始皇陵的规模宏阔,陵域占地面积很大,东西、南北各为7.5公里,共56.25平方公里。其范围内都有秦始皇时期的遗迹、遗物。秦始皇陵的文物分布密集区为19.2平方公里;秦始皇陵的核心区为2.13平方公里。兵马俑坑位于文物分布较密集区,西距秦始皇陵外垣1025米。兵马俑坑周围东、北、西方向还有其他秦始皇陵陪葬坑。
另外还有其他大量证据,因此,对兵马俑下结论,不是孤证,结论扎实。如果要推翻“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观点,必须把一系列考古发现都要解释清楚。学问是科学,重视证据,不能凭空猜想。
袁仲一告诉记者,有人说,兵马俑坑西北边有个大墓是宣太后的墓,这个结论下得尚早。考古队还没有开挖,里面的主人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同时,还不清楚是秦还是汉的墓。而且这个墓室不到200平方米,只有一个墓道,为“甲”字形墓制,没有陵园、围墙,规格太低,是大夫级别的,宣太后起码享受诸侯王级别,为“中”形墓制。一个不到200平方米的墓,不会有2万平方米规模的兵马俑陪葬坑。《史记》上明确记载,宣太后葬于“芷阳骊山”,而秦时芷阳故城的位置,是在骊山西麓的临潼区韩峪一带。由于西杨村位于骊山北麓的骊邑故城的附近,它与芷阳故城相距远,所以西杨村发现的墓与宣太后陵根本无关。考古人员已在骊山西边的灞桥洪庆东边发现4处大形制的陵墓,其中之一有可能就是宣太后的,而兵马俑坑在骊山北面。宣太后也不可能有“兵马俑”这么大的陪葬坑。女人的陵墓不会有8000兵马俑,女人有女人的葬俑制度,应有侍女俑。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也就是秦始皇陵附近,并未发现还有其他大型墓葬的史料记载,因此秦俑坑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的陪葬坑,另外从它那么大的建设规模来看,也只有秦始皇才有这么大的魄力、财力修建。
袁仲一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秦陵二号铜车马》等专著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秦代陶文》获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2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第3期《大自然探索》杂志发表了陈景元《秦俑新探》一文,提出“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宣太后”。次年召开的一次兵马俑研讨会上,专家们就陈景元的观点进行了讨论,袁仲一写了一篇论文,谈了自己的观点。
袁仲一告诉记者,对于社会上不同观点,他的态度是,在学术上有不同观点很正常,学术就要讨论,学术不怕讨论,越讨论越明,学术就要各种意见碰撞,经过碰撞,可以引起深层次思考,使学术研究深入发展,逐渐获得比较合理的共同认识。观点对不对是另外的事。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反而不好。他希望听到不同意见。
记者在由袁仲一和同事张占民编辑、1990年出版的《秦俑研究文集》中,看到了陈景元《秦俑新探》一文被收录进去。
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