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西安日报》对袁仲一的专访文章

(2008-10-24 19:31:03)
标签:

人文/考古

转载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陈景元的《按语》2008年10月22日的《西安日报》上,发表了一

               篇对袁仲一先生《兵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的专访文章,本

               在此将它进行全文转载,目的是能够将双方持有的对立观点,都如实地

               摆到学术争鸣的讲台上来,使人们能够方便地、准确地找到两种不同观

               点的碰撞点、交汇点,看看双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都有哪一些具体

               的说法,都提出了哪一些论证的依据,让人们有条件通过对双方的论

               材料,能够进行一对一的分析和研究,避免在学术争鸣的过程之中,经

               常出现那一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混乱、无序的局面。至

               于,在这场争论当中,究竟是谁对了、谁错了的问题,还是让人们、让

               时间、让历史,去做判断和结论吧!以下就是《西安日报》上的文章:

 

 

    近一段时间,外地一些媒体报道南京一位建筑学者陈景元关于兵马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的观点,特别是日前中央电视台十套《发现·探索》栏目播放的《兵马俑的神秘主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我市市民感到震惊。记者打开网络,有关报道众多,有上千条。尤其是“陈景元的BLOG”把矛头直接指向著名兵马俑研究专家袁仲一。博客中还说陈景元最近在香港出版了《秦俑真相:一个跨世纪的考古奇案》一书,“另一本《秦俑风波:一场被扭曲的学术战争》也在赶印之中”。记者近日就此现象专访了袁仲一。

 

                          这是一群专家几十年考古研究的成果

 

  今年76岁的袁仲一研究员,是最早开始发掘、研究兵马俑的专业人员之一。自1974年他带领3名考古人员进入兵马俑坑后,一直从事秦兵马俑的考古研究,1988年4月任秦俑博物馆馆长,兼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考古学会副会长、秦俑学研究会会长、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98年担任秦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袁仲一除对一、二、三号兵马俑坑、铜车马坑进行勘探、发掘外,还对秦始皇陵园做了较全面的调查,先后发现各种各样的陪葬坑和墓葬600余座,以及数百万平方米的地面建筑遗址。以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陕西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陪葬坑第一阶段发掘》项目获1999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虽然早已退休,但他没有终止对兵马俑的研究,还经常应邀参加会议、讲座,因此十分忙碌,有时无法满足一些记者的采访。本报记者凑巧利用他两个会议间隙,采访了他。

  袁仲一告诉记者,“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不仅是他的观点,也是国内外考古专家的基本观点。考古界、史学界、自然科学界普遍认为这是科学的结论。得出这一结论,是两代考古人员经过30多年一铲一铲挖出来的。考古工作启动初期就关注到这个问题。1974年他们开始考古时,他提出18个研究课题供大家研究,其中就有“兵马俑”是谁的陪葬坑问题。这个结论是很多人辛勤劳动的成果,有的考古人员已经去世。

 

                               有大量考古证据佐证

 

  袁仲一告诉记者,“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的结论,是在多种、大量考古证据的基础上做出的。

  一是兵马俑坑中出土的文物中,有23件带有始皇纪年铭文的铜兵器,分别从秦始皇3年到19年,其中“吕不韦戈”6件,纪年有秦始皇三年、四年、五年、七年,如秦始皇三年的“吕不韦戈”,上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  寺工詟  丞义  工窎”铭文。“三年”指秦始皇三年,“相邦”义督造,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寺工”是秦始皇时期中央主造兵器和车马器的官署机构,“詟”为主造工师人名;“丞”为主造工师助手,“义”为人名;“工”为具体制造的工人,“窎”为人名。由于晚期器物不可能出现在早期墓葬,因此可以证明俑坑是秦始皇时期建造的。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标明年代的,但带有“寺工”铭文的矛、镦等铜柄器十多件。“寺工”始建于秦始皇2年,此后在秦始皇时期一直存在。在兵马俑坑中,有一马笼头的皮带上,有朱书两处,写的都是“寺工”二字。

  二是兵马俑坑出土砖上的陶文有70多件,分别有“宫毛”、“左司高瓦”、“宫水”等等。“左司高瓦”中的“左司”为左司空,为一官署机构,“高”为人名。“宫水”为宫司空下的烧砖瓦分支机构,是专为秦陵烧砖瓦的机构。这些陶文,与在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瓦上的陶文完全相同,而且两处砖瓦的形制、大小、规格、纹饰等也完全一样,时代均属于秦始皇时代。

  三是兵马俑坑内的陶俑与秦始皇陵其他陪葬坑出土的陶俑,造型风格和制造工艺相同。如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内外城之间的曲尺形马厩坑出土的陶俑,其大小、服饰、冠履、发型及制作方法,和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一些陶俑完全相同。这证明二者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批艺术匠师塑造的,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四是,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数十件拉车的陶马和骑兵的鞍马,其造型、神态和细部的刻划手法,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马相同。例如马的造型,都是头部较重,鼻骨隆突,颈厚稍短,鬐甲低,脊背宽博,胸部较广,四肢发育较好,属于我国西北部的河曲马种。

  五是,一、二、三号俑坑出土的战车和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鞍具和系驾方法相同。铜俑和陶俑御手都双手半握拳,食指和中指之间留有间隙,辔绳由此间隙通过握于手内。

  六是,一、二、三号俑坑的构筑方法,和秦始皇陵园内的马厩坑、府藏坑、铜车马坑等许多陪葬坑的构造方法比较,都是先挖成土圹,在土圹的周围包镶夯土二层台。大型坑的中部都筑有一道道的平行隔墙。坑顶密排着棚木,再覆土夯筑。棚木为松柏木。

  七是,在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T19G9:22号兵马俑脚踏板上,刻有“高”字,这是制造陶俑工人的名,另一件T2G1:33号兵马俑身上刻有“咸阳高”3字;而秦始皇陵园内百戏俑坑中出土的T1G3:3号俑,脚踏板上也有“高”字,字形一样,说明这两处陶俑制作者相同。另外在兵马俑坑和秦陵其他陪葬坑出土的砖瓦、陶俑上还有“宫强”、“宫得”、“宫进”等共有的字样。

  八是,从秦始皇陵园的整个建筑布局看,兵马俑坑是其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秦始皇陵园的建筑布局像一个理想的宫城,有高大的封土和内外两重城墙。封土下的地宫象征着秦宫,内城象征着皇城,外城象征着京师的外廓城,陵墓居于内城的南部,寝殿居于北部,符合陵侧设寝的礼制,居于右宫的各种府藏坑、车马坑,位于封土西边的内城里边;象征着宫廷厩苑、苑囿的陪葬坑居于外廓城的西部;寺宅吏舍居于西北区;象征着京师厩苑的马厩坑及兵马俑坑居于外城的东侧,坐西面东。整个陵园的布局合理有秩,“事死如生”。秦始皇生前住的秦宫及咸阳城是有军队守卫的,其卫队可分为三种,一是皇帝的侍卫军,职责是在殿中侍卫,守卫宫殿掖门户,出充车骑;二是宫门外的屯卫军;三是京师的屯卫军。一、二、三号坑兵马俑军阵,属于第三种,即守卫京城的屯卫军,或称宿卫军。

  九是,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的陵域内。考古资料证明,秦始皇陵的规模宏阔,陵域占地面积很大,东西、南北各为7.5公里,共56.25平方公里。其范围内都有秦始皇时期的遗迹、遗物。秦始皇陵的文物分布密集区为19.2平方公里;秦始皇陵的核心区为2.13平方公里。兵马俑坑位于文物分布较密集区,西距秦始皇陵外垣1025米。兵马俑坑周围东、北、西方向还有其他秦始皇陵陪葬坑。

  另外还有其他大量证据,因此,对兵马俑下结论,不是孤证,结论扎实。如果要推翻“兵马俑”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观点,必须把一系列考古发现都要解释清楚。学问是科学,重视证据,不能凭空猜想。

 

                                它为何不是宣太后的陪葬坑

 

  袁仲一告诉记者,有人说,兵马俑坑西北边有个大墓是宣太后的墓,这个结论下得尚早。考古队还没有开挖,里面的主人是男是女还不知道,同时,还不清楚是秦还是汉的墓。而且这个墓室不到200平方米,只有一个墓道,为“甲”字形墓制,没有陵园、围墙,规格太低,是大夫级别的,宣太后起码享受诸侯王级别,为“中”形墓制。一个不到200平方米的墓,不会有2万平方米规模的兵马俑陪葬坑。《史记》上明确记载,宣太后葬于“芷阳骊山”,而秦时芷阳故城的位置,是在骊山西麓的临潼区韩峪一带。由于西杨村位于骊山北麓的骊邑故城的附近,它与芷阳故城相距远,所以西杨村发现的墓与宣太后陵根本无关。考古人员已在骊山西边的灞桥洪庆东边发现4处大形制的陵墓,其中之一有可能就是宣太后的,而兵马俑坑在骊山北面。宣太后也不可能有“兵马俑”这么大的陪葬坑。女人的陵墓不会有8000兵马俑,女人有女人的葬俑制度,应有侍女俑。骊山北麓广大地区,也就是秦始皇陵附近,并未发现还有其他大型墓葬的史料记载,因此秦俑坑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的陪葬坑,另外从它那么大的建设规模来看,也只有秦始皇才有这么大的魄力、财力修建。

 

                                 希望听到不同意

 

  袁仲一先后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秦陵二号铜车马》等专著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秦代陶文》获国家优秀图书一等奖;他1991年被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1992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第3期《大自然探索》杂志发表了陈景元《秦俑新探》一文,提出“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宣太后”。次年召开的一次兵马俑研讨会上,专家们就陈景元的观点进行了讨论,袁仲一写了一篇论文,谈了自己的观点。

  袁仲一告诉记者,对于社会上不同观点,他的态度是,在学术上有不同观点很正常,学术就要讨论,学术不怕讨论,越讨论越明,学术就要各种意见碰撞,经过碰撞,可以引起深层次思考,使学术研究深入发展,逐渐获得比较合理的共同认识。观点对不对是另外的事。如果没有不同意见,反而不好。他希望听到不同意见。

  记者在由袁仲一和同事张占民编辑、1990年出版的《秦俑研究文集》中,看到了陈景元《秦俑新探》一文被收录进去。

 

记者  金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