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纵论秦俑“发现人”(10):袁仲一的新辉煌

(2007-12-03 00:02:39)
标签:

人文/历史

秦俑

发现人

争论

分类: 秦俑发现人的系列文章
    秦俑博物馆原馆长袁仲一先生----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袁仲一确实在任何场合上,都没有明确说过自己是秦俑的“发现人”。由于秦俑“发现人”的认定资格,关键在于对“定性、定名”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袁先生是被一致推定为秦俑学术带头人的,具有秦俑研究掌门人的地位,所以一提起秦俑“发现人”,自然而然就有人,要将他推举到台前来。在第六届秦俑学术讨论会之上,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考古学家李先登教授,就坚定地认为:“秦兵马俑的‘发现人’,就是袁仲一先生”。理由就是:“兵马俑的发现,是具有重大文化属性的事件,应该带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成分,它的发现人只能归属于学界。”

 

    按照李先登先生的观点,这个“学界”人士,只能指他们自己所属的“学界”,而且还必须是研究秦俑的考古学家,不是考古学的“学界”,不是专门研究秦俑的专业考古学家,统统都应该与秦俑的“发现人”亳无关系。另外,由于赵康民先生很早就离开了秦俑考古队,更不是秦俑研究的主要“当家人”,加上“探索、修复、鉴定、试掘”,与秦俑的“定性、定名”,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所以赵康民的秦俑“发现人”的地位,是完全不能与袁仲一先生,去相提並论的。大概就是由于这一个因素起到了主导的作用,因而在“学界”内部,对于秦俑“发现人”的认定中,产生了一个“舍赵”而“求袁”的意向。

 

    现在看来,既然大家都十分坚定地主张,秦俑“发现人”的确定,一定要与秦俑研究“掛钩”,一定要与秦俑“定性、定名”紧紧相连,一定要与能否认识秦俑重大的“价值”为先决条件,那么在综合了以上的各项条款之后,只有袁仲一先生一个人是与之是完全合拍的,只有他具备了将秦俑“发现人”的桂冠加到头上的资格。看吧,袁仲一先生什么都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秦俑博物馆馆长,秦俑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国宝级的人物”,还有一个万人仰慕的“秦俑之父”的金色光环,这种众人推崇、红得发紫的荣耀和享誉海内外的最高声望,是赵康生先生及其它任何人所望尘莫及的。

 

    袁仲一被称誉为“秦俑之父”,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古今的科技发展史上,所有的“科学之父”,都是各个领域中的顶尖人物,而且他们的正式“成果”,也是完全经得起科学检验,而不会出现任何一点差错的。袁仲一如果配当“秦俑之父”,就必须在秦俑整个“问世”过程中,起到一种别人不能替代的“催生”作用,或者做了一系列“超前性,开创性”的工作。否则,“父”从何来,“子”从何出?应该说,“秦俑之父”是很不好当的,因为在秦俑“定性、定名”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上,如果没有非常出众的表现、没有作出一种特殊贡献的话,那么人们所尊敬的袁仲一先生,对它也应该是受之有愧的!

 

    “秦俑之父”的尊号,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已经被人喊了足足十几个年头,从来也未见到本人出来,进行过任何形式的“谦虚”。二〇〇六年二月二十八日的《西安日报》之上,袁件一先生便直接以“秦俑之父”名义出面,去批驳陈景元的学术观点,这就充分地说明袁先生本人,并不认为接受“秦俑之父”这一称号,会存在什么样的不当之处。有理由相信,袁仲一先生“秦俑之父”的美名,已经响彻整个世界,但愿这位“秦俑之父”,与古今中外任何一位“科学之父”一样,能够经受得住各种学术上的冲击和考验,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过程中,能够按照科学的规律和精神,再去攀登一个个秦俑考古事业上的新高峰。

 

    袁仲一先生如果要确保秦俑“发现人”的牢固地位,很重要的一点是:在秦俑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要出现任何一点大的差错,尤其在秦俑“定性、定名”的相关问题上,更不能出现任何一点学术上的大纰漏。因为,“秦俑之父”具有一种学术上绝对偶像的性质,是属于国宝级的一种特别优秀的学术大师,因而他所说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应该是经典的、权威的,都要允许任何人刨根问底,允许任何人毫不留情地挑毛病的。袁先生对秦俑的“定性、定名”的各个环节,如果经不起公众的挑战、经不起科学的检验,那么他在学术上肯定是要摔跤的,而传言之中“秦俑之父”的那种美好称誉,必将很快变成一个“泡影”!

 

    文/方山人  陈景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