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二届“宗教、建筑、胜境”艺术论坛上,陈景元先生发表了《漫谈“宗教·建筑·胜境”理念》的论文,受到广泛地好评。为此,《华中建筑》记者张冯娟、孙霞,在会议的间隙,对他作了如下的一次专题采访:
Q1
您的 《新浪·博客》点击率,已超过150万,可誉为网络上的“学术超人”。网络的出现,对您及其学术研究,具有什么影响、价值和意义吗?
陈景元(以下简称“陈”):
当然有很大的影响。把自己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大量地、无偿地发表在《新浪·博客》里,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由于,我毕生研究的四大课题,如: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土地问题、从建筑技术角度揭示考古领域中的虚幻问题、世界各国山城建设史的问题、模型技术在古代工程设计中的作用问题等,都与传统观念,发生着巨大冲突,往往使媒体敬而远之,惊而惧之。在成果正式发表很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借助于网络的技术,为我构建一个能与外界进行无障得的、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
Q2
现在不是有很多媒体主动向您征稿了吗,这种公开发表的形式,不正是过去所期待的吗?为什么您却仍然能热哀于网络的渠道,能说说这其中的原委吗?
陈:
首先,传统媒体发表一篇文章,有时被改得面目全非,加上层层审查,周期拖得很长,发行量又很有限。相反,有了开放的网络技术,只要遵守相关规则,作者就能掌握很大的主动权。由于它具有快速信息发布的功能,所以一篇博客文章,一按键盘,瞬息之间,就能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几天之内,就能吸引几十万人前来浏览。更重要的是,大量的评论、留言、纸条,能够非常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使作者和千万网民,建立起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关系。不过,如果能够做到媒体和网络“双管齐下”,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Q3
从您在“博客”的诸多文章来看,除了拥有充分的专业材料之外,还运用众多历史及古典文学、诗词等相关的作品,文辞优美、辩驳有力,这是您独特的表述方法吗?
陈: 很多年来,学术论文、科枝报告,像八股文一样,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为了增强一定的可读性、趣味性,迫切需要改善一下我自己的行文风格,在可能的条件下,适当引用一些文人佳作,应该是允许的。我的《漫谈“宗教、建筑、胜境”》一文,用两天时间写成,其中穿插了二十多首经典古诗,这些材料,都是过去几十年积累起来的,碰到有好的题目,自然也就能派上了用场,这就叫做“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吧!而那一些只是临时到图书馆里,去找写作资料的人,一时也确实很难写得出特别好的文章来。
Q4
您也是学建筑学的,对于建筑界经常出现的“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建筑大师”的提法,你是怎么看待的?
陈: 其实,“世界奇迹”是世界建筑奇迹的代名词。从前几年的情况看,国内自称“世界第九奇迹”的,就有二、三十处之多。既然如此,中国就应该有世界一流的建筑大师才对。当然,人家指的不是古代、而是现代,不要搞本土的、是要搞西洋的。老实说,中国的本土上,只要能立上世界顶级建筑的工程项目,只要能筹集足够的建设资金,只要能得到符合规格的各种建筑材料,至于这世界一流建筑所需的世界级建筑师,应该是顺势而出的,也就是说:在中国,属于世界一流的建筑大师,不是没有,而是没有机会面世罢了。
Q5 当前中国的建设事业如火如荼,特别是北京的几个颇有争议的建筑,如萧默先生说:北京有这样的传言,南边一个“鸟蛋”(国家大剧院),北边一座“鸟巢”(奥林匹克体育场),东面一棵“鸟树”(CCTV大楼),西边一只“鸟笼”(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几个洋“鸟”建筑师,就把我们的北京,变成了一个“世界鸟都”!对于这种犀利的戏说,您怎么看?
陈:
当前,大量构思怪异的建筑,充斥着各地,本人却不敢苟同。因为,建筑不是纯粹的造型艺术,尤其在当下的中国,容不得过多的如西方当代的“前卫”和“先锋”派们,那样的自我表现。刻意追求新、奇、特、怪、洋的建筑,是浅薄的、浮躁的,它不符合中国国情,也有悖于国人更多地追求和谐、平和的审美心理。建筑创新,应该在不丢弃中国传统文脉的前提下进行,只有具备中国传统艺术观念、具有深层理论思考能力的建筑大师,才有真正入门的资格,这一切决不是“要把中国传统推到危机边缘”的那些洋人,所能胜任得了的。
Q6
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应该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陈:
建筑与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任何古建筑,看看它的开间、梁架、彩画、颜色,就能知道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传承;现代城市,任何一栋建筑物,从它一砖一瓦的许多部位看,就知道那是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有时候,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广场上四周的建筑,竟然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反映了这一时期,体制混乱,政出多门、规划滞后的“没文化”状况的严重程度。很多传统的、优秀的文化精华,只能存留在书本、图片里面了,有些好东西,也只能在未被毁坏的宗教寺庙里,才能看到了!
陈景元,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自从一年前开通网络《新浪·博客》以来,已经发表了多达二十多万字的数十篇学术论文,将其几十年来研究成果的精彩部分一一展现出来,与广大的网友,直接进行了交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的焦点论题是:
秦阿房宫的另一类观点
对于秦陵金字塔的否定
质疑秦始皇的祖母夏太后陵
揭陕西乾陵地宫虚构的规模
对“世界第八奇迹”的反思
三十年的秦俑是非之争
张冯娟孙 霞
《华中建筑》2007年11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