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县水利局的孙定谋先生----这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水利专家。他认为秦俑是在打井过程中被人们发现的,而全县打井的这一项工作,正是自己分管、负责的主要业务之一。他回忆说:当年的临潼县西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经济落后的村组,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遍地都是从骊山那边,冲刷而来的乱石沙子,要在它上面,种一点粮油作物非常困难,种点耐旱、耐脊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强的柿子,还算凑合,收下柿子之后,用土法制成酸醋,到外地卖点钱、或者换回一点粮食,这便是当地主要经济来源了。不管怎样,人总得要有水喝,即使做醋也离不开水,水、水、水,这才是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
村民们自己打了那么多井,都因失败而告终,问题就出在,没有真正找准井位,没有科学的打井方法。所有这些,西杨村自己是没有办法解决和克服的。没有上级的经费支持、没有各级领导的亲自过问,当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西杨村严重缺水的情况,反映到县里之后,引起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极大重视,于是很快就将那里的打井作业,正式列为县里找水的重点工程。孙定谋先生回忆说:当年为了配合省、市、县组织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县水利局领导曾经通知时任县打井办公室主任的他,和技术员赵有科两个人接受任务,一起被指派到晏寨公社的西杨生产队里去,具体地帮助、指导那里的整个打井工作。
其实,西杨村的这一次打井,与以往村里小规模的挖井,完全是不一样的。他们接到的任务,是要挖大型的机井,专业性和技术性,都是非常强的。如果地下的“水脉”让完全找准了,无疑会给西杨村的农民,带来“丰衣足食”,万一看偏了、看错了,那就很有可能费工费力,最后打不出一滴水来。他感叹地说:“为人民服务”这一句话,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落到实处才好,所以说,作为一项“民生”工程,自己肩上担的责任,实在是很大的。这次打井,水虽然没有打出来,陶俑却挖出来了,给世人带来了惊喜!试想,没有他们的参与,哪来西杨村的打井作业?没有他们的努力,哪里谈得上有震惊世界的秦俑“发现”!
为什么要将自己和秦俑的事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呢?孙先生认为:整个打井的规划设计,是他们做的;西杨村打井的数量、具体井位的选定,是他们进行落实的;打井的进度、施工的组织,是他们掌握的。除了在面上进行指导和牵头之外,晏寨公社还有一位专职的保水员房树民先生,又对打井工程,实行经常的巡视检查,以确保工程的质量。这一天,房树民来到西杨村,在村口碰见了杨建成,得知打井时,发现了一些陶俑和生锈的铜镞。房树民听说挖到“瓦神爷”,感到非常的奇怪,就随着杨建成来到井边察看,接着又下到了井底,看到光滑的井壁之上,仍然夹杂着许多破碎的陶片,井底有不少质地细密的青砖。
房树民是一位很有工作经验的农村基层干部,也有一些水利工程出土文物的知识。他看到打井现场的这些情况之后,立即就估计到:这些东西,应该属于古代的文物。按照过去的惯例和有关的规定,在施工作业的过程中,人们都有妥善保护文物的义务和责任。现在,既然看到了地下有文物,那就必须尽快地将打井的工程停下来。于是,他及时赶到公社所在地,向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公社书记也不敢怠慢,再请他立即向县水利局,反映西杨村在打井中发现了古代文物的情况。发现了古代这一重要的文物,孙定谋、赵有科等人经过研究,就正式通知西杨村生产队,停止那里的打井作业,並将此事直接转报到了县文化局。
正当谁是秦俑“发现人”的问题,被媒体炒得火热之际,又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有些与秦俑根本无关的人,都声称自己是秦俑的“发现人”之后,孙定谋先生也忍不住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自己和赵有科、房树民等水利系统的人一起,既是西杨村打井的组织者,又是打井的实施者,更是第一批直接触及到文物的人,是他们及时地向县文化局正式地进行了报告,对于保护秦俑这一重点文物,无疑是做出了直接、重大贡献的,作为参与了这一次打井作业,並且对挖出秦俑起到了关键作用的相关成员,他们当然有权提出主张,要求有关的单位和部门,正式地确认自己,也是当年西杨村打井现场秦俑的“发现人”。
文/方山人 陈景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