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陈景元
陈景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333
  • 关注人气:8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纵论秦俑“发现人”(07):杨新满的陈述词

(2007-11-12 05:39:51)
标签:

人文/历史

秦俑

发现人

争论

分类: 秦俑发现人的系列文章
    临潼县西杨村九位农民的代表杨新满先生----他说,西杨村六十多户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的那一片砂石滩地,即使下过一场大雨,也几乎都淌到地下去了,要想见到水、得到水,就要到地层的深处去找。为此,村里一直自发地组织大量劳力,打了二十五口水井,却都没有打出多少水来。哪里有水啊?水在何处啊?不解决水的大问题,势必严重地威胁全村的生产和生活。正当农民们“为水盼天”而未果的关键时刻,一九七四年的春天,临潼县委和县政府,为了解决这一燃眉之急。及时地发出了“农业学大寨,大力兴修水利”的号召。在省市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全县立即掀起一个找水、抗旱、改土的新热潮。

 

    当时的西杨村生产队,属于晏寨人民公社管辖。公社的领导们,接到了县里下达的这项紧急任务之后,当然积极地进行各项具体工作的安排。与此同时,下属的有关村组,谁也不能甘居落后,也都全面地落实本村、本队的打井计划,保证做好打井作业的大包干。由于领导的决心很大,农民们的干劲十足,各项任务都被安排得有条有序。根据上级的工作部署,西杨村生产队里也挑选了强劳力,组成了一个九人专业打井队。当时的情况是;这顶工作由生产队的书记杨建成亲自挂帅,由生产队队长杨培彦、民兵队长杨新满两人具体负责。经过认真地研究和精心地准备,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四日,被确定为正式开工的日子。

 

    奇迹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农民们在村南约一百多米处的小河沟旁边,共同找准了相关的井位之后,立即全面开展了紧张的打井作业。一直挖到第四天,没有任何异常,但到了第五天,农民们在三米深处的土层之中,首先看到了一些红烧土和炭灰的痕迹,再继续往下深挖,竟然挖出了一个陶俑的头,紧接着又挖出陶俑的手和残断的腿,另外还有一大堆的陶俑碎片、铺地砖及铜箭镞。他们在井下用镢头慢慢地挖,用手轻轻地将文物拿了出来。从己经正式公布的文件及大量研究资料来看,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也就是西杨村农民挖出陶俑的这一天,它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发现”秦俑最具体、最准确的时间。

 

    在挖出陶俑碎片不久,生产队长立即做出了停止打井作业的决定,并且派人向公社领导作了汇报。当年公社书记玉林省、公社主任付永任等人,至今都能够加以证实,他们接到西杨村的报告之后,也及时地向县里作了反映,请有关部门到现场进行处理。现场的文物,还是由杨新满等人用架子车,送到县城上交的。当时县里有关人士,见到这些文物,夸奖农民说:“这些东西要真是秦代的话,那么你们也就功德无量了。”这一些情况都说明:临潼县的文物主管部门,对于西杨村农民们“发现”秦俑的事实,在当时是完全给予一种正面支持、肯定和赞赏态度的,至少没有任何人对他们说过半句不恭、不满、和非礼的话。

 

    正当谁是秦俑“发现人”问题,再次提了出来,杨新满等农民的诉求理由,遭到一些单位和部门,一致否定的时刻,唯一能够公开出来说一句公道话的,大概只有现任的秦俑考古队队长张占民先生了。他明确地指出:在自然科学领域里面的“发现”,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界定,而对于文物的“发现”本身,由于经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就要非常慎重地加以处理了。也就是说,这两种“发现”之间的含义,决不能混为一谈,而应该有一定的区别才对。众所周知,秦兵马俑,是西杨村的几位农民,在打井时碰上的,是被他们最先挖出来的,不管叫做“瓦人”也好,“秦俑”也好,谁都不能说他们不是“发现人”!

 

    无可辩驳的事实,是最能说明本质问题的,既然是农民最先“见到、触到”了井内的陶俑,为秦俑向全世界的展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那么西杨农民的历史功绩,当然是谁也不能加以否定的。在今天正为“谁是秦俑真正发现人”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张先生所发表的这个意见,不仅是公平、公正、合理的,而且还确实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他曾经十分感慨地说:“如今的当事人已年逾古稀,有的已经过世,所以认定秦俑‘发现人’的工作迫在眉睫,考古界有责任给历史和后人,作出一个交待,而不该把这个谜团,留给后人去破解。我们这一代如果不能搞清楚,事过境迁之后,我们的后人怎么还能说得清楚。”

 

    文/方山人  陈景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