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纵论秦俑“发现人”(06):那是活着的秦俑

(2007-11-05 00:09:52)
标签:

人文/历史

秦俑

发现人

争论

分类: 秦俑发现人的系列文章
    说完秦俑的定义,和与它有关的各种含义之后,人们就要将视线转,逐步转移到秦俑的身上来。首先,从整个形体的比例来看,他们同真人大小相差无几,甚至连头顶上纤细的缕缕发丝,也是完全酷似真人的。这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艳丽的秦俑,的确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感觉。如此庞大的、写实的陶俑群,无疑在中国、乃至世界雕塑创作中,具有重大的历史地位和不可取代的艺术价值。秦俑的神奇,首先就奇在它的千人千种的不同脸形上,就连大名鼎鼎的篮球运动员姚明、著名电影演员陈道明都能在俑坑中找到酷似自己的形象,可见秦俑的造型,与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是多么的融洽、是多么的贴近!
 
    当然,与秦俑的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一九七四年发现秦俑的临潼县西杨村这个地方了;要说秦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也莫过于生活在西杨村这边的人群了。陈先生说,与他接触很多的西杨村农民杨新满先生,就他的脸庞而言,与他亲手挖出的武土俑,有着惊人的相似;另一位当年挖出陶俑的农民---杨全义的形象,也与俑坑中的老年兵俑极其相像。也可以这么说,西杨村及其相邻的下和村,他们一个个都是当代活着的秦俑。不仅如此,很多陕西人会竖起大姆指,骄傲地告诉外地游客:秦俑是世界第八奇迹,而什么是真正的世界第九奇迹?世界第九奇迹就是我们陕西人,因为我们每个陕西人,几乎个个都像秦俑!

 

    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西杨村是秦俑真正的出生地,坑中八千多个陶俑,材料取自当地,烧自当地,作为陪葬品埋在当地,当地人的形象,自然就是工匠们模写、创作的原型依据;当地的农民,自然就是建造俑坑、以及烧窑制陶的劳力主要来源。在一号坑附近,早就发现了不少窑址和陶俑、陶马的碎片,也发现有工匠临时居住的工棚遗址,说明西杨村附近当时就是一个很大的施工基地。和当代任何大型企业的施工基地,都要在当地留下后代一样,和临潼县新丰镇西侧的“长窵村”,留有秦国兵器制造工匠“窵”的后裔一样,在俑坑建成之后,也是有许多工匠要在西杨村里落户生根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啊!

 

    实际上,西杨村与秦俑制作的工匠之间,真的有可能存在一种最直接的亲缘关系!位于西杨村的这个俑坑,两千多年之后,又被制造秦俑工匠自己的子孙后代们亲手刨了出来。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西杨村里面的杨新满、杨全义等农民,一个个都应该是国宝级的秦俑制作人的后裔,一个个都应该得到当代社会的尊敬!正是由于杨新满、杨全义等农民,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的劳动者,这使得他们与地层空间,有着最频繁、最深入的接触机会。正是由于这种接触,除了能够完成自身的生产劳动和田间耕作之外,当然也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事先预料不到的发现惊天文物的各种可能性!这大概也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吧!

 

    可以肯定地说,除极少数情况之外,在我们的国家,千千万万件重要文物的出土,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都由不经意的工人、农民和其他相关人士,在完成自己工程施工、田间作业的同时,被他们第一个“看见”的。有人说,既然第一个“看见”文物,当然就是文物的“发现人”;但是也有人说,第一个“看见”文物的人,不能称之为文物的“发现人”。见解是如此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争论,当然也是在所难免的了。不管怎么说,埋在地层深处两千多年之后,得以重见天日、得以回归社会的这一壮举,与西杨村的农民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西杨村农民和秦俑之间存在的这种“亲情”,是任何人都不可能割断的。

 

    到底谁有资格称之为“发现人”呢?根据各种媒体,已经发布的有关材料看,提出自己具有秦俑“发现人”条件的,或者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方式,认同其他人,具有秦俑“发现人”资格的,大约有五个方面的人士。在这里,有必要将他们各自己表述的、为什么要争当秦俑“发现人”的各种理由、观点、主张和期待,都如实地展现在公众的面前,目的是让人们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情况、並对各方诉求的合理性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机会,看谁最有资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秦俑“发现人”。需要说明的是情况:以下各方相关的陈述材料,有的是自己直接发表出来的,有的则是他们的支持者,通过各种途径,提出的推荐意见。

 

    文/方山人  陈景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