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立喜六1906-1910年拍摄的秦陵“金字塔照片”?
(来源:2007年7月23日《北京科技报》)
在二〇〇七年七月二十三日的《北京科技报》上,爆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考古发现,说著名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经过几十年时间探寻,终于揭开一个天大的秘密,现在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诉世人:临潼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地面的那一个封土堆,在两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应该是一座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宏伟、还要巨大的“金字塔”!由于塔的外表以木结构形式存在,所以也可以将它称为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台阶之上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与此相对应的是,沉睡在大封土堆之下的地宫部分,也是一座同等规模的“倒金字塔”!这一正一反的两座“金字塔”,互相紧紧扣在一起,造就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大奇观”。
一提起“金字塔”,总会使人精神振奋的。尤其在新“世界七大奇迹”正式公布,那一个“世界第八奇迹”被排除出列之后,随之让一些狂热的追随者,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这一次,秦陵“金字塔”观点的提出,它所具有的、特定的强心作用,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因为,埃及“金字塔”在“世界奇迹”中的地位和荣誉,在世人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不可动摇、不可否定,秦陵“金字塔”如果超过埃及的“金字塔”,现已失去的“第八”,总有一天还会降临到骊山。前不久,骊山“金字塔”的美誉出现了:有几位美国朋友,在飞机上俯视秦陵时,看见它是一个正方形的锥体,所以就欣然地把它称之为“黄土金字塔”。
什么是“金字塔”?金字塔的本意,是一种体形庞大的工程实体,它来源于古代一种底面呈四方形、侧面作三角形的、以石材筑成的埃及帝王陵墓,人们遥远望去,犹如中文“金”字的形状,所以在译名时,就以“金字塔”相称。用于墓葬的金字塔,除埃及尼罗河下游有七十余座之外,欧洲的巴尔干地区,美洲的墨西哥、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地区,均有大量发现。在中国,有人要将“依山为陵”的唐代昭陵、乾陵等,称之为金字塔,由于山体不是人工构筑物,所以这种“金字塔”,不具有工程的意义。至于在一块平地上挖出一个阶梯式的竖穴,能否像杨鸿勋先生那样,也称之为“金字塔”,人们有理由提出质疑。
杨鸿勋先生提出秦陵“金字塔”的轮廓,大致是这样的:一,建造的工期和人力---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耗用十二年时间,倾举国之力,征调七十多万工匠,去进行施工建设;二,地上“金字塔”的外形尺寸---根据初步计算结果,这一座“金字塔”的底座边长是500米,底面呈正方形,占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为115米;三,“金字塔”台基的构筑方式---从远处取得马兰黄土,过筛去除杂质,将生土炒熟,再逐层进行打夯。四,台阶划分体系--自上而下,分成三个大台阶,每个大台阶,又分成三个小台阶,总之是九层相叠;五,环绕着九层台阶,建造九圈木结构廊庑建筑,最高平台上,再去建造一座“享堂”。
一九五六年,杨鸿勋先生到骊山进行考察。“站在一望无边的平坦‘封土’堆上,建筑学出身的他,脑海里产生一个疑问---‘封土’,在民间俗称坟头,为了方便排水,一般都做成圆锥状。但是,秦始皇在自己的陵墓上修建‘覆斗形封土’,从建筑学角度考虑,平顶的高台建筑,并不利于日后的排水,难道当时秦陵的设计人员,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对此,质疑者认为:建筑学原理中,並无“高台建筑不利排水”之说?更何况,秦陵封土顶部的平台,根本不是“一望无际”,加上它的地势很高,即使遇上暴雨,瞬间就能向四周,排泄得一干二净。因此,杨先生对秦陵“金字塔”最初的立论考量,应该是不存在的。
有关炒土的问题,杨先生认为:“在建筑学上,把土炒熟是一种工程质量的保证,因为黄土中有蚂蚁,有虫卵,有草籽。必须把虫卵炒死,把草籽炒死。不然一旦长起来,大殿上就会发芽长草,或者爬出虫子,这可是要杀头的。所以,这种工程的做法,也是史无前例的。”这里要质疑的是:这一“炒土”作业,不见于工程典籍,它仅是一种无踪传言,可信度非常之低。更何况,烧锅炒土,费时、费工、费柴,很难杀死虫卵,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大面积的将筛土,就地热晒。另一方面,“夯不死”的蚂蚁、虫卵、草籽,也不可能穿透那夯实的115米土层,爬到享堂上去。所以,杨先生所说的这个理由,也是不可取的。
据说,杨鸿勋有一次和已故的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刘致平先生一起出差,两人在火车上无意中谈论到秦陵封土时,他向刘先生提出了一个有关秦陵“金字塔”有无实物证据的问题。刘先生回答说:“几年前,我曾经在秦始皇陵上的一个堆积土中,发现了一块秦代的瓦当。”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考古材料,秦代瓦当的存在,说明在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上,真的可能会有建筑!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他多次询问陕西考古部门的专家,是否在秦陵“封土”上,发现过秦代瓦当。得到的回答却是,这纯属谣传,“根本没有这回事。”秦陵地面寝殿、官员住所,都会留下瓦当,谁敢说刘先生的“瓦当”一定是封土上的?
据说,二〇〇四年,一个神秘电话打到杨鸿勋先生家里。秦陵考古队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说:“杨先生,在电视上看到您关于秦始皇陵,有九层台和享堂的推测之后,按照您的观点,我们对秦陵进行了钻探测量,结果在‘封土’上的堆积土里,发现了秦代的瓦当。”二〇〇七年七月,有考古界权威人士,公开向外界透露说,在秦陵的“封土”之上,发现瓦片,瓦片堆积凌乱,靠近顶面的台阶上瓦片较多。他们确认了,秦陵的九层台,以及环绕九层台上的九圈残瓦、木炭、红烧土和柱洞。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以为,这位杨鸿勋先生,长达五十多年的秦陵封土上存在着建筑的种种设想,终于找到了最为有力的考古证据!
其实,杨鸿勋先生提出的秦陵“金字塔”,和段清波所说的秦陵“高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杨先生宣称的“金字塔”,底部尺寸是500米的正方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高出地面115米,从上到下分九个大台阶,每个台阶高度10米,顶部为木结构的享堂建筑。段先生所说的“高楼”,底部尺寸是东西345米、南北35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高出地面30米,从上到下分九个台阶,每个台阶高度为3米,顶部没有享堂建筑。必须强调的是,不要以为“高楼”建筑,也呈现“金字塔”的式样,而混淆两者的根本区别,因为“高楼”只是一座又低又矮的“小金字塔”,而杨先生说的是高大无比的“大金字塔”。
现存秦陵封土高度为51.3米。人们将众多尺寸,放在一起作一番对比分析,一定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段清波先生所言的30米“高楼”,整个都被埋没在51.3米的巨大封土堆之中,,而且“高楼”的顶部,要从封土堆平台向下打钻20多米,才能够“触及”得到。应该说,“高楼”所有形体结构,一直处于人们视线不及的封土之中。与此相反的是,杨鸿勋先生所说115米高的“大金字塔”,由于现存封土高度仅有51.3米,所以“大金字塔”的顶部,应该在现有封土顶部向上延伸64.7米的高空之上,如果“大金字塔”确实存在,那么现存封土上的各个部位,就一定全部都被包囊在这座“大金字塔”之中。
据新华社记者的权威报道说,段清波先生向外界披露,通过钻探调查,发现“高楼”的东、西、北墙的外侧上部台阶上,堆积有凌乱的瓦片,靠近顶面台阶上的瓦片较多,中下部台阶上的瓦片,只有零星的发现。而在台阶式墙状建筑的顶面,几乎没有见到瓦片。更重要的是,在顶面及各级台阶之上,没有发现红烧土和木炭的遗迹,夯土台阶外侧的各层台阶上,並没有木构的建筑。人们是否注意到:这番话,和当初有人告诉杨先生“秦陵九层台以及环绕九层台的九圈上,发现残瓦、木炭、红烧土”的惊人消息,是相互矛盾的。而一旦这些关键性材料被否定、对杨鸿勋先生有关“金字塔”的构想,就有致命性的威胁。
退一步说,秦陵考古队即使真的在九层“高楼”上,找到木炭、红烧土、柱洞等遗痕,证明确实存在木构建筑,对于杨鸿勋的“金字塔”论证,又有什么实际的价值?人家说封土内的九层台阶存在建筑,与你封土之上尚有64.7米高空的“金字塔”有何干系?杨先生启用这种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发掘材料”,作为自己“金字塔”观点的立论依据,未免也过于“理想化”了。难道不应该去认真地考量一下,一座底面积25万平方米、高115米的“金字塔”,如今只残存一个底面积12万平方米、高51.3米的土堆,当年“细筛、热炒”夯筑的九层塔身,几乎已经“消失”殆尽,谁还能够在这里找到木炭、红烧土、柱洞?
杨先生所说的那座总高度达到115米的阶梯形“金字塔”,是分成三个大平台和九个小台阶,构成整个剖面布局的。就其工程而言,它比西藏布达拉宫的建设规模大多了。布达拉宫,高达110米、外观13层,用了五十多年时间才建成,它依自然山势建造,而秦陵“金字塔”的山形,完全是以人工“炒土”夯筑,加上木构建筑每层高度,都在10米以上。杨先生认为用“十二年时间”修建秦陵“金字塔”的构想,实在难以令人信服。看来,先建地下墓室和地上“金字塔”,然后再入葬尸首是必然的,这里又出现一个“预留”大量地下空间的问题,在当时不具备“卷拱”结构的条件下,它又是一道根本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
杨先生的“金字塔”论证材料,无一是很确凿、很可靠的,瓦当也好、炒土也罢,都无依无据,至于有人提供的“木炭、红烧土、柱洞”,也有南辕北辙之意味。杨先生提出历代的“享堂”资料,如:殷商晚期小屯妇好墓享堂、春秋时期秦公陵享堂、战国时期中山王陵享堂、西汉帝陵享堂等,以证明秦陵也有类似做法的观点,似乎也不能成立。因为,有的墓有享堂无封土,有的墓有封土无享堂,很难说秦陵属于哪一类。《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古不墓祭,秦始出寝,起于墓侧。说明秦代有自己独特的墓祭方式,这就是在陵墓的一侧,建造前朝后寝的建筑群。秦代的这种墓祭建筑布局,从此就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尤其让人费解的是,杨鸿勋先生在《北京科技报》上向公出示了一幅据说是足立喜六先生,摄于一九一〇年左右的照片,从照片上能够清楚地显示秦始皇陵内城以及“金字塔”封土的全景形象,那三个大阶梯和大平台,与杨先生对秦俑“金字塔”的描述,竟然是完全一致的。人们要提出质疑的是:两千多年以前建造的“金字塔”,拍摄时还能保存如此完好吗?原来“金字塔”的高度是115米,都己经剩下51.3米了,难道还能够按照原有比例进行微缩不成?从照片内容看,“金字塔”背后是陵南高峻的骊山,足立喜六要拍摄秦陵鸟瞰式的景观,非要立足于极高的位置不可,而秦陵北部一侧,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川。
人们有理由对这张照片的真实性,提出合乎逻辑的异议。从照片呈现的骊山彩色色调看,从“金字塔”各边长短有近大远小的特点看,又从图形上所有水平线条能找到透视“灭点”的情况看,这都是建筑学专业工作者,在绘制建筑透视图、鸟瞰图时,最常见、最常用的手法。不是“建筑学”专业出身的人,这种具有透视、立体效果的“图”,是很难画得出来的。可以说,在秦陵北侧不可能找到“高空”摄制点,並完全排除人工摄影之后,唯一能够形成这张“高视点”透视图的,就只能由精于建筑透视学的建筑学家亲自绘制了。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是一张“透视图”,而不是由足立喜六本人拍摄的秦陵实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