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考古建筑乾陵 |
分类: 重大考古发现的新观点 |
其实,不应该自发、主动地开挖各地的帝王陵墓,是世界各国共同遵循的一个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国内外,没有哪一个最高的行政当局,敢于公开地、赤裸裸地表态,去号召、或者支持这种“席卷式”的行为。按照常理来说,墓葬方式的选择和确定,本来就是古代人拥有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对历史上留下的许多墓葬,肆意地进行摧残和破坏,包括出于“淘宝”目的,而由官方下令开挖古人坟墓的,与各种形式的个体非法“盗墓”活动,实际上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那种自己以为,只要“权势在握”,就可以对古代墓葬“为所欲为、任意处置”的想法,骨子里透出的竟然是,对于财富的贪婪和霸道。历史上有很多热衷于掘墓的诸侯、官家和学者,没有一个是有好“名声”的,比如王莽、曹操、石勒、温韬等人的盗墓行径,那都是“遗臭千载”的。
有人说,“乾陵是世界第九奇迹”,将它的真实面目呈现给世界,难道有什么不妥之处吗?与乾陵一样,现在声称自己是“世界第九奇迹”的还有:四川的广汉三星堆、河南的西峡恐龙蛋、江西的景德镇千年瓷谷、湖北的铜绿山古矿井、重庆的黔江神秘洞府、陕西的扶风佛指舍利、陕西的西汉阳陵、浙江的龙游地下世界、安徽的花山迷窟、河南的郭亮洞、河南的林县红旗渠等等。说句老实话,真正的“世界七大奇迹”,是指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而言。乾陵地宫建筑,到底“奇”在何处?谁也没有见到,谁也说不清楚,除了一堆自我拔高的论调之外,它怎能超越“万里长城”,而跻身于“世界奇迹”的行列之中?大家争着当“老九”,但是“老九”只有一个,而且还不是靠自贴“标签”,就能解决问题的。世界奇迹满天飞,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可以认为,乾陵中藏有《兰亭序》的说法,实际上是后人对史料的一种不负责任的篡改和杜撰,然后又以这种不实的“想象和推测”,作为要求发掘乾陵的主要依据。出现这种史料严重“掺假”的现象,实在是令人不解、令人惊讶的。说这话有什么可靠凭证吗?他们说:唐太宗在“临终遗言”上,让唐高宗将王羲之的《兰亭序》葬入昭陵。200多年之后,有一位叫温韬的地方官员,盗掘了包括昭陵在内的所有唐代帝陵,取走了里面所藏的金宝,由于当时“风雨”阻挠,而未能将乾陵打开。后来有人对温韬所获珍宝的清单,逐一进行核对时,发现《兰亭序》不在其中,于是坚信《兰亭序》最终落到酷爱书法的唐高宗手中,并且随着他一起埋到乾陵去了!这是郭沫若坚持发掘乾陵的理由。故事虽然很生动,也十分符合情理,但它却严重地违背历史的真实。
请看,在《五代史·温韬传》这一正史里面,明确地记载着:“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朝图书,钟(繇)王(羲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还看不出来吗?温韬进入昭陵地宫之后,不仅见到了王羲之的真迹,而且还确实将它取出,使它重返人间。可是,许多考古学家,在引用这段史料时,都要有意、无意地留下上半段,而隐去下半截。更有甚者,有人干脆对这一史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毫无根据地编造了一个唐高宗,违抗父命,采用调包计谋,将《兰亭序》据为己有的离奇“故事”。他们根本不考虑,多少帝王陵墓中的木器绸缎都朽蚀了,保存在凿石的乾陵地宫中,经过1300多年岩石裂隙的水滴作用,纸质的《兰亭序》真迹,还能保存至今?
还有一种能吊起人们胃口的说法是:在武则天的“乾陵地宫之中,藏着500多吨珍宝,就是用500辆大车,一次都运不完!”它的意思是:这些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全都是中华文明的惊世瑰宝,现在让它们重见天日,回归现代社会,不比埋在地下强过千倍、万倍?说这话的依据是:皇帝死了,要把全国三分之一的财富,带进墓中,两个皇帝葬在一起,就是全国财富的三分之二,这三分之二的财富等于500吨珍宝!人们要问:在唐代的什么史料上,有过这种具体、明确的财富显示?可以断言:这样的史料依据,恐怕永远都不会找得到。在汉代,确实有帝王建造陵墓,要消耗全国三分之一赋税的说法,但它指的仅仅是整个陵上的“前朝后寝”、陵下的地宫等工程所必需的总费用。要将它“曲解”成是埋入全国三分之一的珍宝,难道不是一种典型的误导!
众多考古学家宣称,“乾陵的工程,搞了57年,比秦始皇建陵的时间还要长得多,可见乾陵的工程规模,肯定要大过秦始皇陵,乾陵地下宫殿,必然是宏伟庞大、豪华无比的”。他们又说:乾陵是仿照唐代长安城格局营造的,因而乾陵的地宫应该和唐代皇城宫殿相同;唐诗之中有“城舰九重门”的描述,因而乾陵中,对称排列的石洞,不应该少于九对;有一文献记载,昭陵之中,有五重石门,因而乾陵的石门,也不应该少于此数;又有人声称:从唐人的宇宙观分析,乾陵的墓室结构,应该是上园下方,顶部为穹窿式,底部为四方形;还有人说:参照懿德太子墓的布局,肯定乾陵的地宫,至少要由前室、中室、后室三部分组成。所有这些陵墓建设的工程实体,根据当时工程技术发展的水平看,是要充裕的时间做保证的,这是考古论的一个前提条件。
乾陵地宫的虚实真伪,也就是乾陵地宫的工程规模,是否能够达到考古权威预测的程度,最关键、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出在乾陵地宫施工的“工期”两个字上面。与历代任何帝王陵墓的建造一样,陵墓的工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陵墓的地下建筑工程,它包括墓道和地宫的施工;二是,陵墓的地上建筑工程,它包括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及其它一系列的配套施工。地下建筑工程的“主体”,必须赶在帝王入葬之前就全部完成。如果帝王在生前,有足够时间进行“预修”,地宫建筑,完全可以搞得尽善尽美。而生前没有“预修”陵墓地宫的,一旦驾崩可以先放进冰窖加以冷冻,然后“分秒必争”地抢建地宫部分,等到入葬之后,剩下来的地面建筑工程,完全可以慢慢地继续进行,必要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扩大、增添陵上的设施。
唐高宗李治公元683年12月,立下“陵园制度,务从节俭”的遗诏后,在洛阳贞观殿去世。据文献记载,对高宗后事的安排,朝廷出现过重大的争论,陈子昂等大臣们竭力主张,因为洛阳是京城,完全应该在当地建陵安葬。由于高宗生前曾经表达过“归关中故土”的愿望,武则天采取回长安的方案,又亲自选定以梁山为墓址,命唐睿宗于公元684年5月,护送高宗灵柩,取道崤函故道,返回长安,8月葬于乾陵。从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一是,唐高宗在生前,並没有为自己预修过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和地上建筑群;二是,从选定墓址、组织工匠、准备材料、挖开墓道、穿凿山岩、形成地宫、主棺入葬、封闭墓门等一系列的实质性工作,前前后后,只有7个多月的时间。应当认为,这是乾陵地宫建设本身真正的有效“工期”,没有有效工期,什么都谈不上。
相隔了22年之后,武则天自己在公元705年11月,也病死于洛阳的上阳宫。因为她是大周王朝的皇帝,本身就有违唐朝的祖制,所以围绕着她是否应该葬在洛阳,又在众多的大臣之间,再一次开展了激烈地交锋,严善思等人坚决反对让武则天与高宗合葬,有的则建议“于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但是,由于武则天临终遗嘱,已经自动撤去大周帝号,完全归政于唐朝,作为儿子的唐中宗,宽厚仁慈,不忍弃母于外乡,批准如母亲武则天生前心愿,回到长安、合葬乾陵。为此,在公元706年5月,重新挖开乾陵的墓道,运入棺柩,将历史上的两位皇帝,葬在了一起。这就充分说明:武则天生前也没有预修过陵墓,她的入葬乾陵,本来就是一个仓促的决定,是一种权宜之策,因为已经开凿好的地宫,是无法再对它进行任何形式的改造、或者扩建的。
当然也不能否认,唐睿宗和唐中宗,在乾陵地宫封闭之后,在地面上是进行了后续性、大规模工程建设的,不久又在附近葬下二位太子、三位王亲、四位公主、八位大臣,形成了一个周围“八十里”的乾陵的大陵园区。把所有这一些工程,加在一起,从头到尾,总共延续了57年的时间,这就是外界所传言的“乾陵修了57年”的完整、真实含义,但它也给人造成一个“武则天陵墓本身建造了57年”的错觉。也有研究材料说:“乾陵修了22年”,是指高宗去世,直到武则天合葬乾陵的一段间隔时间,陵上的大部分工程,都在这段时间内进行。应该说,乾陵有那么多的工程,它们之间尽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能够套上一个乾陵的“光环”,实际上这些工程,都是独立存在,互不联系的,就武则天的“地宫”而言,它具有的施工工期,就显得非常短促了。
再让人们回过头去认真地、冷静地去思考一下:仅仅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在梁山的坚硬基岩之上,以锤打、钢凿的方式,去开挖隧洞、形成墓室的话,到底能够凿出多大的地下空间来?其实,“因山为陵”的众多古代墓葬,用人工凿石打洞的方法、工具、效率,几乎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一般情况下,有效的工期越长,形成的地下空间就越大,凿石的平整度也越高,内部雕刻也越精细。唐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下令开始建造昭陵,用了13年的时间,按照“视死如生”的观念,建起了毫华的地下宫殿,这完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然而,一定要说“用几个月的时间凿成的乾陵地宫,必然也能赶上、甚至超过昭陵地宫”,这从建筑技术角度看,完全是不可能办到的。因此,以昭陵地宫建设的“蓝本”,去推断乾陵地宫的内部空间,实在是不可取的。
以“凿山”方式建造的陵墓,是举不枚举的。“凿山为陵”工程,怎样去计算它的工期和工程量?河北满城西汉刘胜墓,墓洞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凿石体积为2700立方米,用十年以上时间建成。徐州的龟山汉墓,墓室全长83米,最宽处33米,凿石体积为2600立方米,也用了十多年时间建成。由于山体内部进行人工开凿,场地非常狭窄,工作面很小,工匠可以分班替换,但最多只能安排两人同时凿石,即使调来千军万马都是的无济于事。按刘胜墓和龟山墓的施工进度,大致计算出每天凿石量为1立方米左右。昭陵工程工期有13年之多、地宫空间也较大,每天的凿石量,大体与此相差无几。如何掌握每天的工程进度呢?古代的办法是:工匠每天必须在出口之处,向监工交出3.3斗的石渣,如果达不到这一“定额”,立即就要拉去砍头!
从唐高宗去世到入葬乾陵,总共只有八个多月时间,扣除前期准备、后期收尾工作,真正用于地宫开挖,最多七个月。按每天开凿1.0立方米计算,山体中被凿出的空间,大约只有210立方米左右。应该说,这就是乾陵地宫能够形成的建筑规模,这个规模与唐太宗昭陵地宫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1958年11月,乾县农民在梁山上采石时,炸开了乾陵地宫外侧的露天堑壕,发现它用3000块长1.25米、厚0.5米小石条,作为地宫的封堵材料。而在徐州的汉墓群之中,随处都能见到长3米、高宽各1米,重达12吨,总数为20块的封堵石,堵石之间都无法插入一枚硬帀,这一种高超的雕凿技术,堪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由此可见,乾陵已知部分的施工技术,远远都赶不上徐州的几十座汉墓。至于,乾陵地宫的其它工程规模,由于一直无人进入,而不得其详。
唐高宗和武则天,归葬乾陵的必经之路,恰恰是中国最为崎岖狭窄、艰险难行的崤函古道。杜甫在《石壕吏》中提到的那个石壕村,至今基岩上还留有清晰的车辙,它只能通过轮距1.06米的小车子!由此西行潼关,也是“车不方轨、马不并辔”的小路。他们说:盛放两位皇帝的棺木,不是用“和田美玉”、就是用“金丝楠木”雕成,具有长久的尸体防腐作用。但是,这重达“万斤”的大棺,非用大车不可,而大车在此是寸步难移的。改用小车、小棺不就行了吗?可是,小棺有失帝王的尊严,更为重要的是,小棺没有冷冻、防腐的功能,唐高宗的遗体千里迢迢从洛阳运回咸阳的梁山,正直酷热的大暑天,经过一路上的暴晒,在棺材里,最后还能剩下什么,活人恐怕是不敢再去看看的。为什么唐高宗会被这样安葬,这就是武则天内心仇唐的歹毒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