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景元[报告文学]:秦俑风波3

(2006-09-25 07:55:31)
标签:

人文/历史

考古

文学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五,吕不韦戈不是原配兵器
 
 周娜拉问:"爷爷,难道您有把握说清'吕不韦戈'的来龙去脉?”
 
 "应该说,有十分的把握。"
 
 "爷爷,能不能给我们吃个定心丸,给我们透一点点风?"
 
 "好,请你先告诉我,讲稿上说俑坑是什么时候建的,建了多少年?
 
 "志愿者回答:"那上面说,是统一六国之后建的,建了十几年。"
 
 "俑坑底部有没有厚厚的淤泥层?"志愿答:"有,淤泥厚度有44厘米。"
 
 "俑坑是什么时候焚毁的?"志愿者回答:"秦末农民起义时期。"

 "根据这几条时间资料,请听我如下的分析和论证。"老人告诉他们:

   一是,李斯是秦朝的宰相,不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是秦国的宰相,而不是秦朝的宰相。为什么秦朝末年由宰相李斯修的俑坑,没有留下'李斯戈';而偏偏要留下没有修过俑坑的秦国宰相'吕不韦戈'。

   二是,吕不韦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他俩是父子关系,秦始皇还一直称他为"仲父"。史料记载,秦始皇是一个孝子,所谓"睹物思人",让他拿刻着父亲名号的东西,给自己陪葬,这是伦理不容和丧尽天良的。

   三是,只有宰相才有资格主持秦陵的修建,而统一六国之后的宰相,是隗林和王绾,李斯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卿",见于《史记》的宰相李斯,是秦始皇去世之前的三年,所以李斯主持建陵之说,是一种虚构。

   四是,俑坑的底部,留有72~8厘米的淤泥,有的地方看出它分14层,平均每层3.14厘米,形成这些淤泥,至少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俑坑焚毁于秦末,那么俑坑的建造要往上推移几十年之前的秦国。

   五是,根据《发掘报告》可知:"吕不韦戈"出土的位置,不在淤泥层之下,而是在淤泥层之上,所以这些"吕不韦戈"只是在俑坑焚毁前不久,才来到俑坑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俑坑的"原配"兵器。

  "爷爷,有关淤泥层的情况,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点?"

  一老人说:"秦俑馆的考古学家认为,俑坑建成之后不久,就遭到了焚毁。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两年之内,是不能形成这么厚淤泥的。根据正式发表的《一号坑发掘报告》看,有一件"三年吕不韦戈",在离坑底200多厘米的红烧土中;有一件'七年吕不韦'戟戈,出土于厚达29厘米的淤泥层之上;从许多现场影像资料中看到,戈都不在坑底出士。"

  坑内淤泥呈现出14个层次。充分说明了,俑坑建成之后,反复地经受了14次洪水的浸泡、干涸。而临潼地区能形成地面大冲刷的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频率,是三年一遇;这里的大干旱,平均也是三年一遇,旱涝是交替出现的。所以这14个层次的淤积,至少需要经历四十多年的时间。

  "爷爷,您是不是可以断定这些'吕不韦戈'是后期进到俑坑里的'外來品'?"

  "是的。俑坑建成后不久,坑顶坑壁逐渐吃开裂,山洪暴发水流冲袭,形成的孔洞越扩越大,外来人随时都有进入的可能。俑坑里那么多赤手空拳的陶俑,其实他们的兵器,都被人拿走了。俑坑里许多战车都找不到车轮,其实这些车轮都被卸走了。秦俑馆自己都承认,俑坑曾经遭到人为的冼劫。那么,俑坑里出现的许多莫明其妙的兵器,包括'吕不韦戈'等,当然就与'外来客'们的'光临',有着密切的关系。"

  "爷爷,您的这些观点,与西安方面交流过吗?"

  "大部分都交流过,他们也发表文章反驳过。对方的主要观点是:如果俑坑建造的年代很早,又是其他人的陪葬坑,这就发生了晚期的器物,竟然会在早期的墓葬中出现的怪事。他们甚至一直在叽笑人家,连一点起码的考古学基本常识都不懂。"

  "爷爷,您对这一考古常识怎么看?"

  "如果在一个未受到任何破坏、扰乱的墓葬中,晚期的器物,确实不可能出现在早期的墓葬之中,这是考古学中的一个基本常识;但是,如果在一个已经受到严重破坏、扰乱的墓葬中,晚期的器物,就完全有可能出现早期的器物,这也是考古学中的一个基本常识。"老人继续说:"让人不解的是,他们自己都承让,秦俑坑焚毁以前,既遭到了自然的损坏,又受到外来者的严重洗劫,还一口咬定不可能出现后期的器物。这不是自己在否定自己吗,这不是在打自己的嘴巴吗?"

  "爷爷,我们还想知道得更多!"

  "不光年轻志愿者们,想知道得更多,我们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也想知道得更多。"这时,从人群中闪出两位带眼镜的中年人,胸前还别着一个兰灰色的证件,上面印着 "秦始皇兵马俑大展---采访证"的大字,一看便知这是在现场进行实地采访的记者先生,其中还有一位扛着一架摄像机。

  "我们是《晚报》的记者,听前边有人说,这里有一位先生对兵马俑很有研究,我们就特地赶过来,已经听了不少时间。老先生果然说得有声有色、非常精彩。这么一个好机会,我们当然也是不会轻易地放过的。"

  志愿者问他们:"记者先生:老爷爷刚才在这里所说的这些观点,你们在其它地方能够听到吗?"

  "没有听到过,今天是第一次,老先生讲得非常好!"

  不一会,又来了几位记者,其中有《扬子》的、有《都市》的,由于晚到一步,很多精彩的故事没能听到,光看到这么多人围着老人,老人成了首席讲解员,真正的讲解员反倒变成了观众,这本身就是一个火花,一个新闻的看点,更何况老人的话,句句都充满着阳光和生机,字字都是那样的惊世骇俗,谁听了都会被动情、被感染的。后来,在中国第一个正式向外报道老人秦俑研究的记者,就出自于他们之中的两位。
 
六,有人独霸学术讲坛

  志愿者突然想起了一件事,"爷爷,在我们拿到的讲解词中有一段话,还不大好理解。上面说:'秦始皇陵建了三十七年,陵园占地面积达到五十六平方公里'。既然范围如此之大,秦俑坑离秦始皇陵墓又不远,当然应该属于陵园建筑布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啦!这难道不能作为认定秦俑坑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的一个充足理由吗?"

  记者也有同感,"老先生,您对这个问题,能够作些什么解释呢?"

  老人说道:"在袁仲一先生一九八八年,发表的《秦始皇陵考古纪要》中,提到一件事:因为在战国中山王墓中的一块铜版'兆域图'上,看到有'内宫垣、中宫垣'的字样,他们推想还应该有第三道'外宫垣';人家有三道围墙,秦始皇陵当然也应该有三道城墙才对!"

  周娜拉吃惊得叫了起来:"原来是这样比照、类推出来的啊!"

  老人接着介绍:"《纪要》说,秦俑馆一位叫聂新民的先生与袁先生个人交谈时提出,代王镇南有个土堆,可能就是秦始皇陵的东大门。袁先生认为:如果这个推测成立,就能够以封土到东大门的距离为准,以封土为中心,再向南、向西、向北划出等距离的范围,作为陵园的面积。这个面积,就是以封土为基点的,东西、南北各七点五公里,总面积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不久之后,'推侧'两个字不见了,占地面积达到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世界占地最大的秦始皇陵的结论,又传遍了世界各地。"

  "以秦始皇陵墓封土为中心,以七点五公里为边长,画出的一个正方形存准确的地形图上画出来之后,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呢?陵园的东墙在现今的代王镇;陵园的西墙在临潼县城的东门,陵园的北墙在鱼池村一线,而陵园的南墙---你们知道,要画到什么地方去了?"老人问志愿者。

   "爷爷,按照这个尺寸,向南延伸不就行了!"
   "讲解词中,有没有说秦始皇陵距骊山有多远?"老人问志愿者。
   "有啊,距离有一公里左右。"
   "请你们算一算,陵园的南墙,还要向骊山南面,延伸多少公里?"
   "啊,还要向骊山山顶,扩出去二点七五公里!"

  "秦俑馆的考古学家,一直不愿意在地图上,明确地标出五十六平方公里的具体位置,因为他们所说的哟南墙,竟然要跑到高耸、峻峭、延绵不断的骊山深处去了。这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崎岖山地,怎么可能属于秦始皇陵的陵园范围。"老人越说越激动:"袁先生所说的陵园,在骊山底下的面积,还有三十多平方公里。现在,只要在这个域内发现任何的文物,不管阿猫、阿狗,不论与秦始皇陵相距是远、是近,一古脑儿的都要装进秦始皇陵考古发现的"大箩筐"中,都要把它们称之为秦始皇的陪葬品。"

  志愿者问:"爷爷,这种说法错在哪里?"

  "袁先生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总是郑重其事地告诉公众,秦始皇陵周围,並没有其他任何人的大型墓葬。言下之意,凡是在这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范围内,挖到的任何东西,无一例外的都应该属于秦始皇一人专有,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袁先生的这一种说法,错就错在它经不起任何认真地推敲,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老人接着说:"谁都知道,西安是中国最著名的古都,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墓地不足的问题。所以,这里的墓葬是非常密集的,一代压一代,一层摞一层,帝王将相、公侯商贾,都要占用风水宝地。只要有权、有势,能占则占,能抢则抢,能挤就挤、能压就压。要说在南倚骊山、北临渭水的这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下几千年之间,只供秦始皇一个人永久享用,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汉书·刘向传》记载:西汉时期"成帝营起昌陵,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汉书·东方朔传》记载:当年汉武帝修建上林苑,也是"坏人冢墓,发人室庐。"后世的许多帝王,在建陵墓、造宫苑时,都在平毁、吞噬"万数"他人墓葬,对于号称"世界第一"的秦始皇陵而言,要去侵占前朝、前人冢墓,更是"没商量"的事情,这也值得人们大惊小怪吗!

  "爷爷,您否定袁先生的说法,还有其它可靠的证据吗?"

  "据《临潼县志》记载,'临潼,本汉唐近畿地,贵族大家,多葬于此,荒丘断壘,所在皆是'。它的意思是:紧接着秦朝的汉唐时期以来,遍布在临潼县的'荒丘断壘'之间,处处都有王公贵族的墓地。"

  "爷爷,那么在这块土地上,还有秦始皇以前的墓葬吗?"
老人答道:"据《史记·正义》、《陕西通志》、《西安府志》、《临潼县志》等史料的记载,在秦始皇陵的东侧,就有一座他的先祖墓葬。"

  记者问:"老先生,您的观点和他们交换过吗?"
"我一九八四年发表过《秦俑新探:俑坑主人不是秦始皇》的文章。"
"爷爷,他们能同意您的观点吗?"

"当然不能接受,我提出的论点论据,字字句句经得起推敲,要反驳是很困难的。他们知道,如果缺口被打开,那影响就大了,局面就无法收拾了。"老人用低沉的声调告诉周娜拉说:"学术上拼不过人家,又不甘心退出舞台,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靠着手中掌握的权势和大棒,采取一种极端的、巧妙的手段,把这件事情"压"下去、"捂"起来,从此不让对方再有"啃声"的机会。很多人搞学术没有本事,但是要让他去"整治"起个把人来,明的暗的,软的硬的,办法是很多很多的!

  只要把人家的嘴封起来,只要把人家的手捆住,事情就好办了。有人就能独霸学术讲台,他爱怎么就怎么讲,不管说得有理无理,反正文章有地方发表,著作有地方出版。老人说:"我这个人始终都是他们笔下攻击、批判、声讨的对象。至于我的申辩文章,我的书稿,那时候是没有人敢要,没有人敢出的。原因很简单,在秦俑问题上,他们代表的是官方的观点,而我要否定的正是一九七四年的官方观点,任何官方的观点,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对、是错,都是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