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考古文学 |
三,大家见面,真是有缘
志愿者看见这位老人和蔼可亲,情绪顿时也就缓和了下来:"这位老爷爷,这一次兵马俑大展,西安方面只派来两个人,他们才是秦俑博物馆里面真正的讲解员呢!要不,我到办公室找找他们去!"
"不用去找了!"说来也巧,一位从无锡市特地赶来参观的女士,对展台上陈列的石棺存在一些疑问,一直在找西安方面的专家"求教",她说已经找遍了几个展厅,还去办公室,始终没有打探到西安人的"影子"。看来,她那么的执着、认真地探求石棺的问题,也一定不会是一般的观众。她愤愤地说,"搞这么一个大型的展览,主办单位竟没有派一位专业人员在场'把关',这是很遗憾的事情,说得严重一点,就是有点不负责任。"
"化这么多钱买门票,只看到几个陶俑,连一些最简单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实在让人很失望。"女士的话,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有一位年轻志愿者,悄悄地告诉老人:"按道理应该来讲,秦俑馆的人,应该多来一些才好。但人家老远从西安跑到南京,人数越多,开支越大,相应的展览成本就要提高。这个展览是由一个民间公司,按市场方式来运作操办的,既然是商业性的,人家就要精打细算。"听完这一番话,大家的心里,也都明白八、九分了,怪不得他们请的讲解员,都是当地的大学生!
"爷爷,提问题的本身,本身就有很多学问的。大部分的人,是只看不问,有的人问的问题也很皮毛,像刚才您和其他人这么一个问法,实在是非常少见的。"另一位志愿者,上来插了一句话了:"爷爷,您既然提出了这么多让我们无法回答出来的问题,可见您对秦俑是很有研究的,或许您是一位有备而来的真正学者。爷爷,这些问题,我们虽然回答不上来,但是说真心话,我们还真想听听您的一些观点!其实,只要有新的观点,我们都是非常喜欢听的!那怕给我们说上一、两条都行。"
老人一时拿不定主意,他还弄不懂这些年轻人,怎么刚一接触就"单刀直入",要求向他们"和盘托出"秦俑的不同观点。他弄不清这是年轻人的求知"本能",还是时代潮流下产生的一种好奇心。
老人片刻的迟疑,已经被志愿者觉察到了:"爷爷,您小孙女在那边说的话,我们有人听见了。大家早就通了消息,对您都非常感兴趣,也一直在找着、等着。好不容易在这里碰上您了,见到您了,我们哪里舍得让您老,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走掉啊!"有一位志愿者小伙子上来,又补充了一句:
"以前,无论在课堂上,书本上,媒体上,都千篇一律地说,兵马俑是秦始皇的,秦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今天,我们是多么的幸运,能够听到一个真真切切的、实实在在的"反面"声音。所以我们和爷爷在此见面,真是一种缘分。相信我们吧,我们都是一群尊重知识、追求真理的年青人啊!老师曾经提醒过我们,科学上的许多创见、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在正常的课堂上、书本上是接触不到的。"
老人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想不到自己孙女的一句话,牵动了这么多年轻人善意、真诚的心。一位叫周娜位的志愿者说:"爷爷,求知、求真是青年人的本性;爱学、爱问是知识积累的源泉;创新、攻关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您老人家就把刚才大家提的问题,给我们几个志愿者说说吧,或许这就是我们迈向未来知识宝库大门的第一步啊!"
就这样,几位志愿者围着老人,干脆就不愿走开了,眼看着一批又一批的观众,从志愿者这边擦身而过。老人看着几位志愿者,擅自离开了他们的工作岗位,觉得很对不起那么多的观众;而要抛开这些渴望寻求"新知"的年轻大学生,让自己一走了之,也真有一点于心不忍的感觉。。
老人左右为难,是去是留,是需要当机立断的。见此情景,一位志愿者就拉着老人,向旁移动了两、三步,免得此地增加更多的滞留者,有碍正常人流的通过,"爷爷,请您放心好了,那边还有人在招呼观众,反正志愿者很多,少了我们几个无所谓,但如果脱掉您老精彩的这一课,那可能就是我们终身的遗憾啦!这样一个大账、小账,我们还是算得过来的。虽然有的志愿者没能来听,但我们会将这里的一切,都转告他们的。"
老人终于答应了,他笑着告诉年轻人:"其实,观众所提的很多问题,听起来很简单,不觉得其中有什么大不了的地方。但是,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问题不用说你们回答不出来,就是真的把秦俑馆的讲解员请来,也不可能全部回答出来。我下面要说的问题,即使秦俑博物馆馆长、目前被国内外尊为"秦俑之父"的袁仲一先生,恐怕也是很难说得清楚的。"
志愿者惊奇地问:"爷爷,袁仲一先生可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考古学家,您有什么样的问题,能够把他给问住的呀?"于是,在老人和这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一场精彩的对话,就逐渐地开展起来了---
老人问:"你们先说说看,秦俑是哪一年、几月份被发现的?"
志愿者:"一九七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老人问:"秦俑,又是谁最早发现的呢?"
志愿者:"是临潼县西扬村的九位农民,打井时偶然地发现的。"
老人问:"那么,西杨村距离秦始皇陵有多远?"
志愿者:"据材料介绍,秦始皇陵外城距秦俑馆西侧有一点五公里。"
老人问:"当年,给中央的报告又是谁写的呢?
志愿者:"是回到临潼探亲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先生写的。"
老人问:"写报告的具体、准确的时间,能说出来吗?"
志愿者:"应该是一九七四年六月二十七日。"
老人问:"报告的标题叫什么?"
志愿者:"报告的标题叫做《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
老人问:"李先念副总理是什么时候做出批示的?"
志愿者:"是一九七四年六月三十日。"
老人问:"中央的批示,什么时候向陕西省委传达的?"
志愿者:"一九七四年七月五日。"
老人问:"秦俑考古队,又是什么时候进驻西杨村发掘现场的?"
志愿者:"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五日。"
四,秦俑的政治定性
一连问了九个问题,志愿者们都正确无误地作了回答。实际上,通过对以上问题有条不紊、融会贯通的回答,充分说明这些年轻人,已经是一批完全合格的讲解员。老人紧接着以这些材料为基础,把秦俑定性中存在的问题,一个一个地"挖了"出来。老人说:
第一,一九七四年七月十五日,陕西省临时组建起来的秦俑考古队才开进西杨村,怎么在比它早半个多月之前,中央就认可了"秦始皇陵武士俑"的定性结论。这不是先定性、后发挖又是什么?
第二,根据《考古工作规程》,先定性、后发掘,本身就是一种违章作业,更重要的是,这种定性没有任何学术上的意义,没有学术依据的定性,从何而来,说穿了是一种政治需要,是一种政治定性。
第三,秦始皇陵外城距秦俑馆西端,是一点五公里,但发现秦俑的地点还要往东移二百三十米,外城位置地面上无痕迹可寻,秦始皇的标记只能是高高的封土堆,西杨村离此已有两公里之遥。
第四,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先生,自己就是临潼县人,他应该知道,西杨村根本就不在秦始皇陵的范围之内,但他在给中央写的报告中,偏偏要把它说成是"秦始皇陵出土一批武士俑"!
"哦!现在我们全明白了,最初给秦俑作结论,也就是为秦始皇兵马俑定性,竟然会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看来秦俑的属主,就这样糊里糊涂的,把一切都给敲定下了!"志愿者倒吸了一口凉气:"真是太不可思议了,现在全世界都知道的秦始皇兵马俑,当年就是这样被一锤定音的!"
"一九七四年秦俑定性时,留下了一个谁也无法否认的学术空白点。"老人说:"如果谁不同意我的这个看法,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出来反驳,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将当时对秦俑定性的史料和实物依据,一件一件详细列出。可惜的是,几十年时间过去了,当时用于秦俑定性的学术论证材料,连星星点点都未曾公诸于世。"
志愿者很认真地问:"爷爷,据说俑坑里面有吕不韦的戈,吕不韦是秦始皇的宰相,不就证明秦始皇兵马俑的观点又能站得住脚了吗?对此,您有什么样的解释?如果确实能够把这个问题彻底弄清楚,那我们就能百分之百地接受您的观点了!不然,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他们那种观点的,您说对吧!这吕不韦戈,在我们的讲稿里面,是很关键的材料啊!"
老人说:"不错,这是秦俑馆自认为最得意、最自信、最有力的证据!"
"爷爷,这可是他们手里的杀手锏呐!"
"谢谢各位对我的提醒。"老人说:"这确实是他们的镇馆之宝。"
"爷爷,那您应该怎么去看这个问题呢?"
"当然,吕不韦戈的问题,非常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那您,就给我们做一个提示,这样总是可以的吧?"
"那好,我就简要地说一下,有些材料还要靠你们自己去我。"
"爷爷,吕不韦戈是什么时候发现的?"
老人告诉志愿者: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以前,秦俑考古队分别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二、三号坑的《发掘简报》。从这些简报中可知,当时只出土了剑、矛、殳、钺、镞等兵器,未见有戈的出土材料。直到一九八一年八月,才在《人文杂志》上,首次披露出秦俑坑内出土了一件"三年吕不韦戈";不久之后,在一些刊物上,又陆续地报道了四件带有'吕不韦'铭文戈的出土材料。
"爷爷,您认为'吕不韦'戈出土之后,就能够把一九七四年秦俑定性留下的'大窟窿'填补起来吗?"
"他们认为是这样的。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然迟到了很多年,但终于找到了"吕不韦"的几个字,能够证明当时的定性,並没有大错,把当时'赊欠'下来的一笔账给还上,谁又能闭着眼睛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老人接着说:"这五件'吕不韦戈'的存在,及其围绕着它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肯定要对秦俑定性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人认为,不管他们过去的定性,有多大的过错和过失,但现在找到证据了,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
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问题是:只要有"吕不韦戈"在,一切事请就好办,只要"吕不韦戈"不被"否定",他们就绝对不会倒台;相反,不管反对者们,过去对秦俑定性的抨击是多么的在理,只要他们割不断"吕不韦戈"和秦俑坑之间的关系,那么可以断定:今后等待着这些挑战者们的,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失败的大结局。
"吕不韦戈"的存在,成了秦俑是非的核心,成了秦俑争论的焦点,这是一个谁也回避不了的实质问题。对于老人来说,如果要继续坚持"秦俑坑与秦始皇陵无关"的观点,就必须在承认"吕不韦戈"的前提下,完全割断秦俑坑和秦始皇之间的一切联系,完全割断"吕不韦戈"和秦俑坑建造年代的必然联系。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如果难以解开这个"死结",那么反对者们最好还是能认清形势,知难而退,早作决断,撤出战斗。有一位姓庞的教授,曾直言不讳地告诫过自己的学术对手:"秦俑坑里面有吕不韦的名字,它就能够起到一种"平息"事端的作用,为此希望对立的挑战者们,不要再盲目行动,免得日后当众出丑。"老人告诉年经人,经过了再三的权衡,他选择了继续挑战,并且相信在未来的学术争论中,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