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景元[报告文学]:秦俑风波1

(2006-09-25 07:53:20)
标签:

人文/历史

考古

文学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一,秦俑南京遭质疑

 

  早在一个星期之前,电视里、报纸上传来特大新闻:说"秦始皇兵马俑",马上要乘风破浪,渡过长江,开进六朝历史名都的南京城。这支两千多前的精兵锐师,仆仆风尘,来到龙盘虎踞的金陵,将在紫金山下安营扎寨,恭候广大市民的光临。消息一经发布,整个南京一市五县的大地上,一下子真的"沸腾"起来了!

  有人说,现在的南京热闹非凡,好像人人都在过着一个史无前例的"秦俑节"。可不是嘛:这里的大报小报,连篇累牍地刊载各种致贺文章;这里的电视广播,每天都不断涌出雀跃欢腾的阵阵声涛;这里的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竟然都是来自西安的兵马俑。

  我的七岁小孙女陈维清,对于秦俑并不陌生,甚至对秦俑还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都是家里众多有关的秦俑书刊、资料,对其熏陶、灌输的结果。

  以往,她最多只是在网上、电视上,看到兵马俑所展现的媒体形象,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实实在在的兵马俑,马上要来南京展出,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以"零距离"的方式,去亲身感受兵马俑的神奇和强悍,对这种无形的巨大诱惑,她是无法抗拒的。

  时间过得很慢很慢,离正式展出日子还有许多天,她的全部心思都放在"等、盼"两个字上。这种日子,让她一分钟、一秒钟地数着过、熬着过,实在是太为难她了。不管怎么说,她毕竟还只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呀!实在等不及了,她拉着爷爷就往中山门方向走,直到看见博物院门口悬挂的展出通知后,才肯罢休。

  二〇〇四年六月四日,开幕式的这一天,爷爷又带着她来到了中山门里的南京博物院。

  这一天,真是热闹极了:广场上,车流人流,熙熙攘攘;庭院里,彩旗招展,乐曲迎宾;大厅内,人头攒动,肩摩踵接。

  开馆仪式一结束,随着展厅大门逐一打开,早已挤得水泄不通的观众,就像刚刚开闸放水的洪流一样,顷刻之间,都冲涌进去了。这时,乘兴而来的一老一小,还没等完全站稳脚跟,一阵巨浪掀了过来,老人只好用身子护挡着小孩,自己倒下的时候,膀子竟然被人踩了几脚!

  老人看看小孩无恙,就从地上爬了起来,掸去衣裤上的地尘之后,跟着队伍,来到了展厅之中。

  为保护文物不受强光照射,除几个展位有必要的灯光外,室内人来人往的走道上,光线显得有些不足。爷孙俩进得展厅之后,因为处处都是一道道人墙,挤来挤去,总挤不到跟前看个明白,无奈之下只好站在人群背后,让老爷爷抱着重量不轻的她,透过人影看到展板上的半截文字,让她伸着脖子仔细地听着讲解员的传来动听的讲解声:

  "一九七四年三月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一点五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一组大型陪葬坑。……这一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不久被世人美誉为'世界第八奇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将其列入'世界遗产保护目录'之中。"

  观众缓慢向前挪动,讲解继续在进行:"这次出土的武士俑,个个都栩栩如生,这使人们仿佛看到秦始皇时期那种'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的威武场面,看到秦始皇千里驰骋,南北征战,北却匈奴,第一次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的壮丽图景。"

  清脆委婉、声情并茂的解说,把观众带进了一个奇妙的理想境界,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物质精华,随之而来的自然是,一阵阵发自内心的赞叹之声。是啊,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的珍贵文物,如今得以重见天日,这本身就是一种"震撼"。兵马俑,壮哉,人类的艺术结晶,祖国的文化瑰宝!---这是观众的一种共同心声。

  兵马俑的巡回展,每年都在世界各地和国内许多城市举行。几百万、几千万的外地观众,由于没有机会亲身去西安瞻仰,所以兵马俑,能够送到南京,当地几乎所有的人,自然都要慕名前往,以便一睹"世界第八奇迹"的风采和尊容。

  对许多人来说,兵马俑所到之处,都被奉为上宾而待之。在民俗朴实的中国,向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即使街坊邻里之间,见面时都要寒暄一番,何况对远道请来的客人,总要千方百计地热情接待。不论是外国和中国,对于兵马俑巡回展览的采访报道,无一例外的,都是一片赞誉、美溢之声。

  "秦始皇兵马俑"已经被传诵了三十多年,"秦始皇兵马俑"已经与六千多万人见过面。时间长了,叫的人多了,大家当然也就习以为常了。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在今天这个展览会上,这种保持了多少年的"秦始皇兵马俑"的说法,却遇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像糊在窗上的一个"梦幻",突然间竟被一个小小的孩童,给完全捅开了。这种对兵马俑带有"微词"的新闻,虽然不可能出现在今天任何的媒体上,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当参观人群不断向前缓慢移动时,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蹦出来一句天真的、细微的,又使当时在场的许多人,都大吃一惊的声音:"爷爷,大家都说这是秦始皇的兵马俑,那你为什么经常跟我说,秦俑坑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的主人也不是秦始皇呢?"

  由于观众实在太多,小孩子的话,很多人都未听见;很多人根本没细听,即使听了,也未立即引起注意;"什么,不是秦……,不是秦始皇?"有些耳朵很尖的人,却把这句话,一字不漏的都听清楚了。脑子转得特别快的人,立刻回味出来,这话可是"非同小可"啊!

 

二,打破砂锅问到底

 

  等那些好奇的人定下神来,要回过头去看看,到底是谁在此进行"捣乱"时,可惜已经迟了一步:刚才还在自己身后说话的人,早就不见了!人呢,人呢,到哪儿去了?见人们真想追寻"话根",終于有人插话说:原来站着的那位老人,拉着小孩的手,早已离开乱哄哄的人群,朝着阴暗方向,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按理说,人家走了就算了,再去深究干什么,何况还是小孩说的话!但偏偏就有人不这样想:听上去是小孩的话,但决非是一句戏言,也非一时的失言,这话既然被"抖"了出来,其中必有"原委",必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如果放过这个机会,或许是一个损失,是一个错误。一句话,一定要赶快去找,一定要找到才好!

  实际上,在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展览馆的展出活动中,除了那些特殊的免票享受者之外,有谁会购实高额的门票,跑到你这个地方来凑热闹。相当多的观众来参观,都有自己设定的目标,很多人都是有备而来,更何况其中还有许多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

  有的人是为学习而来,为获得真知,他们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的人是为研究而来,会围绕特定的课题,在此与人进行交流和探讨;有的人是为挑剔而来,目的在于对已经在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说法,寻找新的否定依据。所以,在展出的过程中,往往会提出大量的、意想不到的、甚至会让主办单位很难堪的问题。当然,属于这类"异常"的、不顺耳的声音,是不会向外界传递出去的。过去,谁都不敢反映、不敢报道这方面的消息,要知道这才是真正有色彩、有价值、有生命的东西呢!

  "异常"声音出不去,並不等于"异常"现象不会发生。其实,在各种对外开放的展厅中,向讲解员提问、讲解员被问得哑口无言,甚至被问得下不了台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有人只要稍为注意一下,或者去看看留言簿上的意见,一切都就明白了。这一回,在南京第一天的"秦始皇兵马俑大展"上,自然也不能例外,只不过是有人将它记录下来罢了。而这个材料,谁都不大敢拿过去,发到刊物上去,过了三年之后,才在网上被第一次捅了出来。这当然是一番后话啦!

  当时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请看吧---很多很多的观众,围着一个个展台,向年轻的讲解员们,提出了一系列奇奇怪怪的问题,而那些漂亮的讲解员小姐,尽管能够将几万字的兵马俑大展准备的"讲解词",背得滚瓜烂熟,让她们照本宣科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让她们开动脑筋,离开讲稿去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去找出能真正对号入座的材料,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有谁不信此话,请看当时观点,向讲解员提出下列的这些问题,而讲解员们又是怎么面对这些问题时,人们自然就会明白一切了。

  "请问:铜车铜马不是在俑坑内出土的,为什么要拿到这里来展出?"

  "请问:铜车铜马,为什么一定是秦始皇时期的文物?"

  "请问:铜车铜马铜御手,为什么不按相同的比例尺去缩小?"

  "请问:御手俑身上的佩剑是铜剑、还是铁剑?"

  "请问:青铜剑上为什么没有吕不韦的铭文?"

  "请问:吕不韦的戈是哪一年出土的?"

  "请问:为什么说俑坑是宰相李斯主持修建的?"

  "请问:俑坑里为什么有吕不韦的铭文戈,而没有李斯的铭文戈?"

  "请问:这辆战车出土在俑坑的那一个具体位置上?"

  "请问:这辆战车的车舆宽度是多少厘米?"

  "请问:这辆战车的车轮轮距是多少厘米?"

  "请问:俑坑所有战车的轮距是不是相同的?"

  "请问:这辆战车上能不能容纳三名武士?"

  "请问:武士俑头上偏于一侧的发髻,是不是汉人的装束?"

  "请问:铜箭头是消耗品,还是作战的实用兵器吗?"

  "请问:武士俑手里的兵器,都哪里去了?"

  "请问:在五十六平方公里内,到底有没有其他人的墓葬?"

  问第一个问题答不上,观众不会计较;问第二个问题答不上,观众可能会笑笑;问第三个问题答不上,观众会摇头;问第四个问题答不上,观众会皱眉头;问第五个问题答不上,观众会有看法;问第六个问题答不上,观众要提意见;问第七个问题答不上,观众必然起疑心,问第八个问题答不上,观众定会哗然。如果,所有问题都得不到回答,观众可能就会"不满",就要提意见,甚至还会提出"抗议"!

  然而,南京的观众,是很有理性的、很有礼貌的,决不会做出任何离谱、出格的事情。他们甚至一点都没有责怪讲解员的意思,因为那些讲解员实在太年轻,从他们那羞涩的眼神和举止看,好像还都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小孩子"啊!

  毕竟,那种尴尬、窘迫气氛,还是都被大家感觉到了。那些被问得不知所措的讲解员,倒是有礼貌地告诉观众:"真是对不起了,我们是来自南京大学历史系、法律系的青年志愿者,由于培训的时间很短,除了那个讲稿之外,其它的问题实在没有办法回答。看来,兵马俑的学问还挺大、挺多,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在原来培训的时候,主办方並没有人给我们说过,所以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真是有点不好意思啦!"

  "怪不得你们除了讲稿之外,其它的很多情况,就不大清楚了,原来你们也不是从西安、从秦俑馆那边过来的!"

  "那么,秦俑馆的人在哪里?如果秦俑馆有人在这里,我倒是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要当面向他们认真求教的。"听这说话的声音,就猜得出来是刚才领着小孙女参观的那一位老人,老人已经在讲解员边上站了好久,并且已经和一位胸前挂着"志愿者"标牌的讲解员攀谈起来,又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老人说:"你看那边的陶俑,个头都在180厘米以上,而铜车上站立着的御手俑,放大一倍之后的身高只有162厘米左右,这难道还不是一个矮个子,作为秦始皇御林军的一部分,出现这种形象,叫人怎么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