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考古秦俑争鸣 |
分类: 秦陵、秦俑的是非之争 |
在陈景元的 《博客》上,帖了一篇《中国科学探险》杂志2006年第 2期上发表的《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的文章,对此公众的反应,当然是非常热烈的。可是,兵马俑的归属,出现了另外一种声音,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有的人觉得是件好事,表示欢迎;有的人听到这种不“入流”的声音,感到刺耳;有的人认为,只靠1500字的短文,就要把三十多年前,当时“中央”认定下来的官方观点,全盘予以否定,这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的。尤其涉及到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当事人,无疑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想法。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说法,传播得太久了、太广了,想要改口喊其它的,恐怕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情。此时,出现一些诋毁、谩骂、声讨、攻击的现象,应该都在情理之中。还有不少先生,认为文中存在证据不足、论述失当而提出一些质疑,也应该属于正当的意见交流范围之内。面对众多不同的声音,作为这个“博客”的户主,态度却是十分积极的、明朗的:他表示:欢迎来自各个方面的宝贵意见,尤其欢迎自己学术观点的对立面,能够对户主的任何文章,找问题、挑毛病,甚至去进行学术上的大“炮轰”!
他甚至还表示,如果户主的文章,确实存在着一些错误,对方确实评在理上,说在理上,那么需要接受、纠正的,正是户主这一方,这个时候,让人家批一批、骂一骂、训一训,也是需要的,也可以说是活该。谁叫自己考虑得不周全、谁叫自己材料准备得不充分,谁叫自己学术功底还不到家。而且,即使人家骂得不当,骂得欠妥,户主也应该感到自己的论证,还可能有不到位、不周全的地方。他一直认为,广泛地听取不同意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文章,是任何一个人“开拓”思路、做好学问的前提条件。
实际上,户主是很愿意虚心、认真地听取各方面意见的。他的许多文稿,作为一座“以文会友”的桥梁,早已散发到数以千计的朋友们手中,北京的支静、沈阳的陈平、铜川的邓卫、上海的何江滨等一大批从未谋面的先生们,都仔细地研究了他的文章,並且都发现了问题,户主知道后,立即在文稿中进行修正。户主的文稿,也经常送到秦俑馆、甚至转交到“秦俑之父” 袁仲一先生手中,目的都是征求意见。去年,他在秦俑馆和那里的考古学家们,争论《铜车马不是秦代之物》的文章时,去显示了自己的学术功底。
就这一篇《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的文章来说,为什么有人嫌它论证並不充分呢?现在,告诉大家吧,这里面确实存着许多的难言之隐,具体地说来:一是,从王小峰《三访陈景元》的采访文章中,可以知道,当前的一些单位和部门,仍然是不允许发表这一类文章的;二是,《中国科学探险》杂志,在决定要正式发表这一篇文章时,他们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三是,杂志社只给户主1500字的篇幅,不仅要把不是秦始皇、是秦宣太后的观点说清楚,而且还要让“上边”找不出有一丁点进行“干涉” 的理由来。
仅仅用短短的1500字,要去“充分”地揭示,当年兵马俑定性的虚实真伪,当然是一件很不可能的事情。发表这样一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无非是向广大公众表明:秦俑的定性,本身是一个属于考古方面的学术问题,任何人对它的是非曲直,都应该不受限制地发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尽管,人家规定的字数有限,不可能进行充分论述,但已经在文中列出的材料,却是句句、字字都经得推敲和检验的,任何人要从学术的角度去排斥、否认、推翻户主的这一部分论证,应该说都是十分困难、甚至是完全不可能的。
有些先生认为,户主有关西杨村的秦俑坑,不在“三百丈”范围之内的论述,是完全不能成立的。而他们坚持的,为什么俑坑应该在“三百丈”之内的论证,却是踪影皆无的。又有先生认为,户主关于“五十六点二五平方公里”是建设用地控制区的说法不对,为什么不对,根本没有任何的说法。还有先生认为、户主有关秦宣太后陵在秦始皇陵东侧的观点也是错误的,那么她的陵墓为什么应该在洪庆?並没有半个字的论证。实际上,反驳户主的这些材料,都是袁仲一先生早在《西安日报》上,说过的几句空洞话。
要真正彻底弄清秦俑定性的真相,仅靠这1500个字是不行的,户主为此已经作了三十多年的准备,主要的著作有两部大书稿约100 万字,还有各种专题论述、甚至还有与秦俑有关的“报告文学”等,有朝一日,对户主的封杀解除之后,所谓“充分、详尽”的材料,自然会全部地公诸于世。为了活跃“博客”论坛,换换秦俑争鸣的沉闷气氛,户主决定下周发表24000字的短篇--《秦俑风波》,与广大网友交流一点心得体会,此文真实地描写了一群大学生,接受秦俑新观点的转变过程,相信广大网友会十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