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铜车马不是秦代之物 (九)
(2006-07-03 09:38:10)
秦王朝“车同轨”的制度
人类的文明与社会的进步,始终都与“车”、“轨”两个字紧密相连的。所谓“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生轨迹不可磨灭”,它们都带有一种缜密的哲理性。“车轮”和“轨迹”,在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线,它见证了几千年来的历史风云。秦代的许多历史悬案,如果不从当时“车轮”和“车轨”角度去梳理和解剖,恐怕都是无济于事的。
在李白《北上行》一诗中,就有“马足蹶侧石,车轮摧高岗”的句子。说的是各种车辆,在道路上来回行驶时,对路面都要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即使在坚硬的石质道路上行进,如果时间一长,也都会磨出两道深深的车痕,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辙。杜牧在《池州诗》里,也有“九衢林马过,千门织车辙”的句子,说的是四通八达的城门外,处处都有如织的车痕。
古代,在许多重要的关隘和必经的大道上,车轮总是沿着相对固定的轨迹行进的,车辙本身起了一种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果车轮轮距正好与车辙宽度相合,那么车辆在车辙内奔走,就能十分顺畅平稳。任何难以与车辙吻合的车辆,根本就不可能在这种道路上行驶。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各国都采用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轮距,以致在地面上都留下了不同的车辙。
即使现代的工业社会,国与国之间的铁路轨距,往住是很不相同的,如果谁要想进入对方的路网,必须采取一种特殊的换轨交接措施。在古代,外交使团频繁进出对方领地,也要在指定地点,换乘专车,才能保证成行。而对于来自敌国的各种侵袭而言,除非使用骑兵和步兵,任何以“车”的方式向前推进的话,不同车辙的道路,是将强敌拒于国门之外的有效措施。
张文立、王云度先生在其所著《秦帝国史》一书中说过:“战国时,各国车轴的长度不同,路面形成的车辙也不同。”车不同轨,就意味着诸侯各国,互不通车。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战车根本没有它的用武之地,所以认为秦军是以战车进入敌国而取胜的说法,是一件非常可疑的事情。因为在统一六国、实行“车同轨”之前,秦国的战车,根本就不能自由地通行。
《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记载“郡国各除道、治道运行”,表明秦代对全国主要的道路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整治。就这样,秦始皇在原来六国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国道网”。平原地区土路上的车辙,比较容易修整;但在占全国绝大多数的山区道路上,碰到坚硬基岩时,改造起来就很困难,由于秦朝寿命太短,有些艰险路段,实在来不及治理。
洛阳通向咸阳的崤函古道,由于崇山阻断,只好放弃改造,而另辟通途,所以战国旧道,得以存留至今;河北井陉东天门关的城楼下,路面比原有的城基,明显地降低了200多厘米,这就是当年被凿去旧车辙、形成新路面的有力凭证。若干年之后,深深的车辙又妨碍行车时,再将路面凿低,经过无数次反复清障,在城门的岩壁上,就留下了一道道“钢凿”的遗痕。
中国的历史上,最早提出“车同轨”理念,並且加以实行的,并不是秦始皇。在《管子·君臣》里,有“书同文、车同轨”的说法;在《礼记·中庸》中,也有“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俭”的记载。证明各诸侯国,已经作了改辙的尝试。但要推行全国“车同轨”,首要的条件是,政令和车制的统一。显然,只有秦始皇才是中国全面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的第一人。
《隋书·礼仪志》上说:“殷周所以异轨,秦汉于焉改辙”,说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由于诸侯彊域之间的“异轨”不通车,于是才有秦代全国性的“改辙”工程。现在,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铜车马坑中的这两辆铜车的原型,应该是殷周时代的那种“异轨”车,还是秦汉“改辙”之后的“同轨”车呢?以下种种事实表明,它们只能是属于前者、而不可能是后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