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铜车马不是秦代之物 (十)
(2006-07-03 09:39:38)
井陉的“车辙”是见证
秦代的“车同轨”制度,是指全国范围之内,需要在“国道”上行驶的车辆,不论车型有多大差异,但规定车上最主要的部件尺寸,必须是完全统一的,这一个部件就是车轴。车轴统一的结果,使车辆的轮距保持一致,这是严格实行“标准化、系列化”的前提条件。在这个基础上,秦王朝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大规模、高质量地制造出各种急需的军用和民用车辆。
统一车辆主要构件的问题解决了,随之而来的就要解决另外一个更重要、更困难的问题,这就是要彻底整治六国原有封闭、割据性质的道路设施。如果要让秦王朝的“车”通向全国、通向边远地区,就必须拆毁和清除一切有碍“行车”的障碍及其相应的设施。路况根本改善了,统一轮距之后的车辆,才能在秦王朝新开辟的“秦式”驰道、或者直道上,自由地通行。
秦王朝统一后的轨距,具体的尺寸是多少?“秦式”古道的遗迹,又在哪里?二〇〇〇年八月十七日《光明日报》一篇文章称,“井陉古道两条车辙之间的距离,与秦俑坑出土的战车轮距相同”。二〇〇一年八月十七日《新华网》一篇文章也说:“井陉古道车辙与秦陵铜车马坑中铜车的轮距一致。”考古界一致认为,井陉车辙是秦王朝“车同轨”留下的重要实物佐证。
众多调查资料显示,井陉古道上的轨距是140厘米,而秦俑坑里出土的战车,轨距是180厘米,它们之间的尺寸,不能说是相同的,所以《光明日报》上画的那个“等号”,实际上是个“不等号”;另外,铜车马坑出土的一号车,轮距是190厘米,二号车的轮距是203厘米,所以《新华网》上将井陉古道轨距与两辆铜车的轨距画上了“等号”,也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有意思的是,井陉秦皇古道上的车辙,根本不与俑坑的轮距相合,也不与铜车的轮距相同,可是它竟然与公元前55年古罗马军团战车上143.5厘米的轮距,几乎“同出一辙”。143.5厘米的轮距,在英国沿用了两千多年,现在已经变成了国际公认的铁路标准轨距。相对而言,秦王朝留下的140厘米的车辙,说明中国轮距的统一工作,竟然比古罗马时期早了165年。
在铜车马坑里出土的两辆铜车的轨距,尚且都有如此巨大的差别,它本身就不能做到“车同轨”,哪里还谈得上去与井陉古道“车同轨”。如果井陉古道的车辙尺寸,是秦代“车同轨”的凭证,那么完全可以断定,在铜车马坑中,无论是一号车、还是二号车,根本就不可能是秦代之物。因为这两辆铜车的原型,完全没有可能在这条“秦皇古道”的车辙内,顺利地行进。
西汉·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叙》里,也说得很清楚,秦统一之前的诸侯各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铜车马坑中的“车、马、士”,都不是秦始皇诏制的“车、马、士”,这些处处与秦王朝根本“制度”和“国策”相抵触的东西,怎么可能给秦皇大帝这位“法魔”去陪葬!
铜车马坑中的一号车、二号车,有着那么多不符合秦王朝制度的现象,这种车能够作为秦始皇的御用“安车”吗?周秦时期,凡是不符合国家制度的车,均称之为“奇车”,《释文》里说:“奇车,奇邪不正之车。”在《礼记·曲礼上》中,更有“国君不乘奇车”的记载。由此可见,铜车铜马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与历代秦国君王没有关系,与秦始皇更是没有关系。
最近有报道说,西安发现了秦始皇祖母墓,里面有“一车六马”的“安车”。《独断》记载:“法驾,上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马。有五色安车、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三礼义宗》上说:“安车者,后朝夕见于王者所乘也。”看来,“一车六马”的墓,不可能是秦始皇祖母墓;而那“一车四马”的车,更不可能是秦始皇自己所乘的“安车”,因为两者的区别实在太大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