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铜车马不是秦代之物 (八)
(2006-07-03 09:37:09)
铜车里“藏着”大学问
铜车马,铜车马,铜车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呢!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对铜车的实质性问题,进行过系统地研究。其实,铜车马坑中的这两辆铜车,也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如果我们在解决坑中“剑、俑、马”的基础上,再以确凿的材料去验明,坑中的一号车、二号车,也不是秦代之物,那么我们对铜车马的研究,才能说是真正的“到位”了。
根据《铜车马发掘报告》发表的材料可知:一号铜车的尺寸是,车轮直径66.7厘米,车舆宽度74厘米,车轮间距95厘米;放大一倍之后,车轮直径133.4厘米,车舆宽度148厘米,车轮间距190厘米。二号铜车的尺寸是,车轮直径59厘米,车舆宽度78厘米,车轮间距101.5厘米;放大一倍之后,车轮直径118厘米,车舆宽度156厘米,车轮的间距203厘米。”
如果,将许多车的资料,进行一番对比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与铜车马坑出土地点最近的,可能就是秦俑坑了。秦俑坑里出土的几辆战车的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战车的车轮直径为134--135厘米之间,只有一辆战车的车轮直径为180厘米;战车的车舆宽度分别为100、110、120、130、134、140、143、140、145、150厘米;只有一辆车的轮距为180厘米。
出于研究方面的需要,有必要再列出以下资料:殷商遗址的轮距为240、220、200厘米;陕西老牛坡遗址的车辙为225厘米;陕西周原齐家村的轮距为200厘米;甘肃秦安上袁家秦墓的车轨宽度为180厘米;《剑桥秦汉史》书中,看到战国时期还存在一种宽度为165厘米的车辙;秦国霸城遗址测得的车轮轮距为150厘米;西安北郊一处遗址的车辙宽度为150厘米。
河南陕县石壕古道,车辙为106厘米,它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车轮轮距;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中的车辙间距110厘米;河北井陉天长镇古道车辙宽度为140厘米;长沙浏城桥出土的车轮距是139厘米;云南曲靖古道上的车辙宽度为140厘米;辽宁朝阳一处城门里,留有宽度为140厘米的车辙印痕。这么多的尺寸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好几个“140厘米”的尺寸了。
车舆,车轨、车辙、轮距、轴距、轨距,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说文解字》注说:“辙者,通也;车辙者,谓舆之下两轮之间空中可通,故曰车辙,是谓之车轨。……上距舆,下距地,两旁距轮,此之谓轨。”可见,轨既指车舆两轮之间车轴本身的长度,也指两个车轮着地后形成的车辙距离。所有这些尺寸,都是互为依存的,而且也是大致相同的。
秦代的车,不是一般的车,更不是一些杂乱无章的车。秦代对于车辆生产有专门的立法为背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连续出现了四个“六”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制造的所有车辆,尽管用途不同,但车舆的尺寸,都统一规定为“六尺”。
铜车马坑里的车,是不是秦代之物,看看它是否符合“舆六尺”的法定尺寸就可以了。“舆六尺”,折合现在的尺寸是138.6厘米,而一号铜车的车舆尺寸,放大一倍后为148厘米;二号铜车的车舆尺寸,放大一倍后为156厘米。人们难道还看不出来,无论是一号铜车、还是二号铜车,它们都是违反秦代“舆六尺”制度的车,都是与秦始皇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车。
秦始皇的时代精神,或者秦代对车的立法背景,不仅反映在统一车舆尺寸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车同轨”的秦代法定的制度中。“车同轨”制度确定之后,秦代所有车辆的车轴长度,必须是统一的,也就是车辆的轮距,必须是相同的。任何一辆车子是否属于秦代之物,最权威、最有效的鉴别方法,就是看看车子的轮距尺寸,是否完全符合“车同轨”的技术要求。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