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铜车马不是秦代之物 (七)
(2006-07-03 09:36:25)
这不是“秦皇”的御马
人们对于御手俑身高、车士选择标准方面进行的讨论,是比较严谨的、科学的,加上弄清了御手俑身上的佩剑,因此就有可能将它的铸造年代与秦王朝完全脱钩。接下来人们关心的重点,就要完全转移到铜车铜马的主体上来,也就是要对铜车马坑中的铜车和铜马,进行一次学术上的“大解剖”,去看看铜车、铜马本身,是否具有秦代背景,是否真的属于秦代之物。
铜车马坑中,那八匹铜马的体高尺寸是:一号车的左骖64.5厘米,右骖66厘米,左服65.2厘米,右服66厘米;放大一倍之后的尺寸,左骖129厘米,右骖132厘米,左服130.4厘米,右服132厘米。二号车上的左骖66.5厘米,右骖66厘米,左服66.8厘米,右服65.5厘米;放大一倍之后的尺寸,左骖133厘米,右骖132厘米,左服133.6厘米,右服131厘米。
《秦律杂抄》,是秦王朝的一项重要法律,它明确地记载着:“驀马五尺八寸(134厘米),不胜任,奔絷不如令,县司马赀二甲,令、丞各一甲。先赋马,马备,乃粼从军者,到军课之,马殿,令、丞二甲,司马赀二甲,法。”意思是,作为蓦马(上等马)的征集标准,马的“个头”必须在134厘米以上,凡是不按法定尺寸选马匹的有关责任人等,都要依法受到严惩。
另外,征集工作结束之后,所有“从军”的马匹,还必须“到军课之”,继续接受系统训练,目的是让它们适应军旅生活,掌握作战技能,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经过几年军训,马的体高又随之增长,到最后进行总评时,如果当年征集之马,仍然达不到‘上等马’的法定标准,甚至只能作为一匹三等“殿马”,那么有关责任者,轻则处罚,重则撤职、永不续用。
《史记·孙膑列传》说,“马有上、中、下辈。”从《考工典·车舆部》的有关材料看:八尺(184.8厘米)以上的马,称戎马(作战用);七尺(161.7厘米)以上的马,称田马(狩猎用);六尺(138.6厘米)以上的马,称驽马(后勤用)。尽管,征集时的马匹,马高只有134厘米,但最后定型的马,还要按上、中、下三个等级标准,进行评判,並正式投入军中使用。
从正式公布的材料看:俑坑里出土的十七匹马,只有一匹达到弩马的标准,有十二匹马的体高,连134厘米的征集标准都未达到;铜车马坑中的八匹马,没有一匹够得上“弩马”(138.6厘米)的标准,甚至连134厘米的最低标准都未达到。所以,这些马匹只能作为一种非军事用途的马。按照《秦律》的严格规定,选用这些不合格军马的责任人,是要受到处罚的。
有人说,秦代只有河曲马,没有其它好马,这不符合实际情况。统一之前,各国都有自己快速、机动的骑兵部队,都有骠悍机警、善长奔驰的良骑骏马。秦国战胜六国诸侯,所有好马,自然都是秦军的战利品。《陕西通志》记载:“顺治初易马,……上马给茶十二蓖,中马给茶九蓖,下马给茶七蓖。”可见在陕西地区,直至明清时期,都有“上、中、下”三等的马。
无论是秦国和秦王朝,它“县有厩驺”、“边郡置六牧师令”,对于养马事业一直给予高度的重视。崔豹在《古今注》一书上说过:秦始皇有“追风、白兔、蹑景、奔电、飞翮、铜爵、神鳬”等七匹名马;《战国策·秦策》也记载着:秦的犀象之器,已充斥后宫,骏良駃騠已满外厩。《史记·集解》注:“駃騠,北狄骏马。”可见秦时众多的骏马,是一种北方品种的好马。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马高、腿长,飞奔起来,才有蹄间三寻之说。《史记·李斯列传》中有秦始皇“乘纤离之马”的记载,《荀子·性恶》中说:“纤离,此古之良马,一日而致千里也。”谁都知道,慧眼识马的伯乐就是秦国人,秦国自己如果没有千里马,怎么能造就出这位世人皆知的相马大师。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