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年胡适
你对孩子的家教预期是什么
文:布衣布舍
图片摘自网络
家庭教育预期,或者说家教目标以及由目标所衍生的要求、态度、教育方式等,能够对孩子成才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著名思想家胡适三岁那年,父亲早逝,留下遗嘱要胡适必须读书。母亲为实现父母遗愿,发誓要让胡适念书出头成为士大夫,“盼望我读书成名。”为达到这一目标,胡母肯付出比一般儿童高数倍的学费,更不许胡适与“野蛮的孩子们”一起玩。
于是,在母亲这一家教目标的影响下,胡适学习非常用功,成功一直非常优秀,颇得老师的欢心。而他也因为母亲的期望而无时无刻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诌诌地。所以乡下老辈都说我‘象个先生样子’,遂叫我‘穈先生’。”这时的胡适才只有五岁。
为实践自己的目标,胡母和一些大人们也颇鼓励胡适做出一些先生的样子。有一次胡适与小孩子玩掷铜钱游戏时,一位老辈人开玩笑说:“穈先生也掷铜钱吗?”胡适立即“愧羞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身份。”
正是胡母这一家教目标,使胡适逐步养成了少年老成,努力上进,矜持自重,自尊心极强的性格特点,以至于成名后,李宗仁先生对他的评价是“爱惜羽毛”。而胡适对此则反思说:“吾少进稍有异于群儿,未尝非吾母所赐也。”
由此可见,家教目标确实能够对孩子学习动机、性格及意志品质形成起重要影响。这一点也为现代心理学家(如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赫尔塞等)所证实。
确立合理的家教目标
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目标能够对孩子成才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许多父母在子女小的时候便对他们强调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艺术家,为他们确立了极高的目标。但家庭教育目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高低适度。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才能。作父母的应该相信,经过良好的教育,孩子是可以成为有用之才的。不能想象一个丧失了进取心的父母,能鼓励孩子去达到目标。
但是,目标过高,会使孩子望而生畏。毕竟,成名成家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需要本人主观上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能力,但同时也必须具有一定的机遇,而机遇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帝所眷顾的幸运儿只有是少数。
一个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在行动上,如逼上梁山着子女去攀登,增加作业,添补各种学习的门类,不考虑孩子能否承担,一味按自己的主观意图加码。这样只会使孩子对“龙”、“凤”望而生畏,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可以望子成龙,但是龙有多种。传说中的四海龙王,总管天下海域,是大龙;《柳毅传书》中写的洞庭君、钱塘君是统治大江大湖的,它也是龙;《西游记》里还描绘了乌鸡国王被妖怪推到井里,受到井龙的保护,就是说小到一口井的范围,也可以有龙。
龙有大小,人才也有大小。大家、精英、英才毕竟是少数,需要先天的条件与后天的机遇。但小范围内的人才却可以做。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人,他虽不一定成大名当大家,但能够生活快乐、活出个性、活得洒脱,未尝不是成功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