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山村记事之四
肖景志:老林子走出的农民画家(下)
启蒙老师没收他钱,还“赔”上一个妹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肖景志家贫,启蒙老师徐法清教他两年绘画,一分钱没收,还资助了不少笔和纸。直到今天,提起徐老师,肖景志还是满心感激。
徐老师坚定地认为,肖景志天赋好,只要坚持下去,肯定能画出名堂。他从中撮合,把自己的妹妹徐燕萍介绍给了肖景志。婚后,徐燕萍确成了肖景志画画的最有力的支持者。
肖景志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白天,他忙田里的活,回到家,他就画画。所有的家务活全都落在了身上。孩子出世后,妻子的担子更重了。看到妻子整天为这个家操劳,肖景志从内心里感到愧疚和不安。但妻子却说:“我就是因为你喜欢画画才嫁给你的,你只管安心画。”
亚东村距妻子娘家约100公里,别人两口子回娘家,是夫妻乘车把家还。肖景志不,他经常让妻子乘车先回,自己背着画夹从山里走。哪里景色好,他打开画板就画。有一次画得入神,一只黑熊来到背后,肖景志竟浑然不觉。万幸的是,那黑熊没有发动攻击,只是与肖景志对峙了一会儿,便转身摇摇摆摆地走了。这以后,肖景志长了个心眼,到深山老林里写生,每到一处,他首先放一串鞭炮,将野兽吓跑,然后再坐下来画画。
出租土地后,他六年没卖出一幅画
1992年5月,肖景志的两幅画在哈尔滨展出,被台湾省荣宝斋画廊收藏,他得了1500元。这坚定了他以绘画为职业的信念。回到家,他和爱人一商量,把家里的地转租给别人种,集中精力作画。
他的做法遭到父母的坚决反对,出租土地一年收入5000元,自己种大豆,可是能卖上万元的。也是肖景志运气不好,那年年底,大豆丰收,种地的农民都赚得盆满钵满,他却一幅画也没卖出去。父母说他农民不种地,不务正业。看到他把干净的白布钉在木框上画画,父亲也心疼:败家玩艺,尽糟蹋东西!
此后的五年,肖景志创作了近百幅油画,却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全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租地的5000元钱,大部分买了画布、画笔,孩子的衣服都是拣姐姐家的。而妻子,依然穿着几年前的旧衣服。
肖景志可以不在意别人的叽讽,却不能不在意老婆孩子的生活,一个大男人,不能让老婆孩子过上好日子,无能呀!肖景志的信念开始动摇,他怀疑自己不是当画家的料。他对妻子说:“我想到省里搞个个人画展,最后拼一下。如果行我就继续画,不行,我就回家安心种地,不能让你和孩子们再受委屈了。”妻子没说话,默默地拿出仅有的一点积蓄放在他的手上……。
最后一搏,博出了一方新天地
1999年的一天,肖景志带着一百多幅油画,在黑龙江省美术馆办起了个人画展。
他没有钱请媒体宣传造势,展览的前几天,来参观的人很少。但随着口口相传,来看画展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能一次展出这么多的画而惊叹,更为他独特的绘画技法和画风而感叹。最后,展览又延期两天。这次展览,肖景志的画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他卖画的收入也超过了三万元,有的画还卖到了国外。
肖景志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他也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1996年,他创作的《老林秋韵》被评为“徐悲鸿油画作品大奖赛”银奖,后来又在沈阳获得东三省油画联展大奖。1999年,他的《留住这片空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2003年,《绿色旋律》入选第三届全国油画精选作品展,并且荣获黑龙江省第四届“文艺精品工程奖”一等奖;是年《北方五月》入选全国美展。2004年,《北方三月的清风》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并赴日本展出。2005年,肖景志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家。
下一个梦想,从老林子走到北京
肖景志从小就有一个梦,那就是到美术学院上学,这个梦一做就是二十多年。画卖出去,经济条件好些了,肖景志又想到美术学院学习了。
他先后找过几位美术学院的教授,要求到学校学习听课。那些教授看了他的画,都劝他不要到院校学习,说你的画因为没有老师教,油画手法和技巧具有独创性,是仅此一家,绝无分店,这是你绘画艺术最大的价值所在,如果到院校学习,反而会湮没你作品的个性与特色。
直到今天,肖景志还住在亚东村那几间破旧的瓦房里。直到今天,肖景志还一个人在家乡的老林子里穿梭写生。
这次来京,他是来与北京书画界的朋友联络交流的,同时,他也想看看北京是不是适合自己发展,毕竟,北京是首都,是艺术的中心,这里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肖景志说,等时机成熟,他会带着在老林子里画的画,来北京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