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听课笔记014:王彬:《红楼梦》叙事空间

(2012-04-01 23:52:37)
标签:

鲁院

王彬

红楼梦

空间

文学观

文化

分类: 生活留言板

鲁院听课笔记014

 

王彬:《红楼梦》叙事空间

兼及刘广雄的胡言乱语

 

1

 

 

王彬先生退休之前是鲁院的副院长。

去中国话剧院看王晓鹰作品《理查三世》的那一天,大巴车上,因为指认路道两侧的建筑物,班主任陈涛老师说起王先生是“胡同专家”,熟悉北京的每一条胡同,就像熟悉自己的掌纹,陈涛老师说,王彬先生对于保护北京的胡同文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30日,“带课”的李蔚超老师称王先生为“微观地理”专家,我喜欢“微观地理”这个词。

王先生今天讲的不是微观地理,他讲的是《红楼梦》的叙事空间。

 

 

2

 

 

王先生讲课很认真,提前给我们发了调查问卷,包括“《红楼梦》中的时间与空间处于何种关系?什么是节点空间?什么是非节点空间?……《红楼梦》如何处理空间与人物的关系?何谓空间审美?请举例说明《红楼梦》中空间与美学的关系”……

看看这些问题,就可以想象这是一堂何等深奥的讲座了。这些问题,我一个都不会回答。别说这么多专业名词,关于《红楼梦》,我连“侃大山”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我不过是断断续续读过两遍《红楼梦》:第一次是高中时代,纯属是为了在“已读书目”里加上个显赫的标题;第二遍是1995年的冬天,依着火炉,读了前八十回,因为深受“后四十回是伪书”的论断影响,后四十回就没读。2009年,偶然在网上看到民间红学家陈林与“官方”红学家冯其庸等叫板到几乎以性命相搏,又找出来翻了翻,不成体系,翻到哪一回就读上几句。

总之,我觉得,《红楼梦》挺文艺的,不太适合我这种大碗喝酒的性格。

还好,到网上查了一下王彬的资料,先生似乎不属于“官方红学家”之列。

 

 

3

 

 

王彬先生认为:小说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

小说的发展史便是空间对时间消解的历史(对此我并不赞同),他举了后现代派的例子,提到了法国新小说和克洛德·西蒙。西蒙的作品我没有读过,罗伯格里耶的小说集有一套,三卷本,尘封在书架上,也没读。

王彬先生认为:我们现在的小说不好,就是因为丧失了空间(对此我也不赞同)

此乃开篇第一回也。

 

 

4

 

 

王彬先生将《红楼梦》的空间划分为宏观和微观的两种,宏观形态又细分出虚幻、尘世与理想形态。虚幻空间包括神话空间、佛教空间和太虚幻境,“大观园”便是太虚幻境的现实版。王先生发挥他“微观地理”的优势,认为“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那块顽石的原型是“四块玉”,这四块玉是当年修天坛时没有用完的四块汉白玉,历经变迁后,现在成了中山公园里的“保卫和平坊”。查百度百科:

 

 

“保卫和平坊”本是一座为外国人立的牌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4月20日,曾参与镇压义和团的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趾高气扬地路过东单牌楼,因言行专横触犯了众怒,被当地军民打死,德国以此为借口向清廷施压,先是要求高额赔偿和诸多其它苛刻条件,后经名妓赛金花斡旋,德国最终提出在克林德被打死处立一石碑。清廷满足了这一无理要求,在东单总布胡同西口修筑了屈辱的牌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该坊改名为“公理战胜”坊,并移至中央公园(现为中山公园)。解放后再改名为“保卫和平”坊,坊名为郭沫若题写。

 

 

王先生的论据是曹雪芹生活在北京,一定见过这四块“遗玉”,于是萌发了顽石的创意。(对此,我仍然不赞同,“红学”研究到今天,连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都成了谜团,如何能因为雪芹生活在北京,推断出“顽石”的原型便是“四块玉”?刻薄一点说,吴承恩笔下的孙猴子,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吴承恩又是看到了哪一块石头,刺激了灵感,生发出创意来?)

《红楼梦》的叙事空间之二为尘世空间,包括宁、荣二府,以及府外的街道、城郭、乡村等等。

《红楼梦》的叙事空间之三为理想空间,即大观园。为了让“本来位于北京”的大观园具有南方特色,王先生认为,曹雪芹在大观园里栽下了红梅、芭蕉等南方植物。

这三种宏观形态的空间在《红楼梦》中是可以“穿越”的,但曹雪芹的穿越很高明,他使用了中介——僧、道、空空道人,还有梦境。

王先生认为如何处理空间的问题是考验作者能力的。(对此我深表赞同,所谓写小说的“手艺”,就是如何处理人物、事件、时间、空间、情节、细节、对话等诸要素,当然,这是“细活”,小说的“大手艺”,说到根本还是叙述和结构。就我的写作经验而言,对空间的处理的确很困难,1998年,我在写作中篇小说《白鹤驿道》时,因为云南省巧家县的确有这样一条驿道,而且我真的走过,拍了很多照片,曾有过看着照片进行文字复制的尝试,的确极具挑战性。小说后来经删节后发表于《边疆文学》,没引起什么反响,跟我一起走过白鹤驿道的朋友评价极高。)

王先生认为,《红楼梦》中的微观空间分为“节点空间”和“非节点空间”。

何谓“节点”?节点即焦点,即人物频繁进入并活动的空间,如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房间,宝玉的怡红院,黛玉的潇湘馆等等。王先生指出,节点空间与重大情节、重要事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非节点空间”,即次要空间,有时也可以转化为节点空间。

随后王先生阐述了空间的叙述方式:通过人物聚焦;一次聚焦或多次聚焦。

空间的转换:切换;分节;

空间诗学:时间是讲述(叙述),空间是描写……利用空间暗示人物的命运……

 

 

5

 

 

我有些走神了。

恕我愚钝,王先生讲的,不就是“写景”吗?

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说家跑马圈地,打下叙述的界桩”么?所谓“节点空间”、“非节点空间”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舞台”吗?所谓利用空间暗示人物的命运,不就是“情景交融”、“以景喻情”么,不就是新婚宴尔月圆花好,女鬼出场阴风四起么?不就是“春梅如豆柳如眉”,而我们又恰好知道了这阙词的书写对象是一位妙龄少女时,被唤起的,奇妙的心理生理体验么?

至于对空间的处理,在这样一个写作时代,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描写”的手艺?在我这个主观唯心主义兼极端个人主义的写作者看来,完全是由作者的文学观所决定的,并无定论也无需定论。

 

 

6

 

 

写作者应该有自己的文学观——文学观与写作动机有关,如果写作只是为了糊口、挣钱、火上一把,那么他制造的文学不是作品,而是产品。产品要成为商品,不是卖家说了算,而是买家和卖家之间形成的契约说了算,既然要卖,当然要或多或少地遵守买家的游戏规则,这个时候,“观”不“观”就不重要的,能否“成交”才是关键。

写作者的文学观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我是谁?生命意味着什么?“人”意味着什么?“我”意味着什么?对我而言,世界意味着什么?这是本体观,或者名曰发生论。

我从何而来?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么?或者说,世界是可以被表达的么?“我”的生存是否意味着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这是认识观。

我向何而去?什么是值得追求的生活?我如何对生活的表象作出“善”、“恶”判断?我如何表达表象之下的所谓意义?或者简单地说,对我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可以容忍的,什么是不可以容忍的,我将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什么样的“我”?这是价值观。

先生们常说,哲学由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构成,在我看来,哲学由本体观、认识观和价值观构成。方法论本身就是世界观——我再说一遍,如果非要贴标签,目前我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在我看来,方法(或视角、姿态、立场)和认知以及本体是混然一体的。

山中之花,因我来时,一时灿然;转身拂袖,有花无花,一时寂灭。

这些追问“落实”到写作者的笔下,至少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写作对我意谓着什么?

写作将给我带来什么?

我的写作将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作为彻底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者,其实第三个问题是无须回答的,但任何一个写作者可能都有“传播”和“求得知音”的梦想,所以不回答也不行。

这些问题无须写作者作出书面的,甚至明晰的回答,但在每一个写作者的文字后面,都应该埋藏着。

文字是鸟鸣,文学观才是唱歌的那只鸟。

 

 

7

 

 

就我的写作经验而言,很多写作者都把能够“写自已想写的东西”与“赢得专家盛赞和大众的欢呼”完美结合,都把“过自己的瘾”和“挣别人的钱”双剑合璧视为最高境界。

这似乎不太可能。

且不说太多的经典在写作者的“当下”并未赢得“专家的盛赞和大众的欢呼”;也不说“大众的欢呼”同时意味着写作者的文字具有“大众性”而不具备“超前性”、“独特性”和“精英性”;更不说“实验”本身就意味着大比例的失败,小比例的“不失败”经历了时空的磨洗之后成了“主流”,就说“动摇”和“分裂”——当一个写作者一头迎着自己的内心出发,探寻和建构写作者个体而自足的世界,另一头又朝着喧嚣的外部快速推进,试图赢得大众的掌声和欢呼时,一辆车四个轮子,两个向内,两个向外,车子不分崩离析才怪。

也不是完全不可能,人心相通,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家讲“佛性”,道家讲“太极”,儒家讲“大道”,在“性”、“极”、“道”的基本层面上求得共鸣,那是大功夫大修行——在这个快速阅读的眼球经济时代,求得三五知音,足矣。

不是蔑视读者或傲视众生,三千须弥,每一个“我”无非芥子……而是太快了,一切都太快了……网络、电子阅读、声、光、电、挣钱、花钱、生、死、爱、恨……一切都太快了……

写作是个“慢活”。

以上说的都是一些“筋骨”,迟早有一天,我会努力相对明晰地把这些“筋骨”连成一个活生生的我。

此刻静足,今夜安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