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院听课笔记012:王晓鹰:戏剧是人性的试验室

(2012-03-24 13:12:52)
标签:

鲁院

王晓鹰

话剧

理查三世

先锋

实验

文化

分类: 生活留言板

鲁院听课笔记012

 

王晓鹰:戏剧是人性的试验室

 

 

323日,中国话剧院副院长,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讲授“戏剧经典,从文本到舞台——《理查三世》的当代意义”。

 

王晓鹰先生的讲授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他的戏剧观,或者叫艺术观;二是结合《理查三世》的排演,他作为导演,对这部莎翁老作品的诠释和读解;三是答学员问。

如果说,迄今为止,李敬泽先生的讲授最具理论价值,王渝生老头的课最好玩,那么王晓鹰的讲授对我正在进行的写作是最“有效”的。


王晓鹰先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戏剧?

他认为,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氛围充满了实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多数处于“快餐阅读”、“浅显阅读”、“消遣阅读”的状态。他说的阅读是广义的,指的不仅仅是读书,而是对消息的接收状态。

对此我深有同感,特别是手机阅读时代的来临——手机阅读也不仅仅是读“文本”,同样可以“读”视频,读图,甚至“读”戏剧。当天晚上,朋友约吃饭,“新光天地”对面一个叫“绿茶”的餐厅,生意火爆到惊人,大约有200人在店口等着“排号”,有的在聊天,有的打电话,更多的人拿着手机、IPAD在“阅读”;地铁也是一个“阅读笼子”,太多的人在地铁上用手机和IPAD阅读。很难指望那样以“杀时间”为目的的阅读对读者的精神建构发生什么作用。不过,既然有那么多的人还在“读”,也是好事。

这就又回到了上一次我说过的话题,写作者(艺术制造者)对自己究竟要制造一个什么玩意儿,一定要先搞明白。

 

王晓鹰先生认为,这种“浅阅读”状态反映到话剧上,就是其大众娱乐功能更多地被重视、被强调甚至被误解。过分强调娱乐功能,导致不敢正视话剧艺术诸多属性中的相对“小众性”和相对“精英性”,对此我同样深有同感。

其实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它一直是“小众”的,但它很可能是长时间“小众”的,像《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永远不可能指望在地铁里或广场上被谈论,但《尤利西斯》会长期拥有它的“小众”读者,对“小众”的精神建构产生作用。

你是需要“火”,还是需要“久”,这是一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It's question.

 

王晓鹰先生在阐述了话剧特有的艺术特质之后,认定话剧在与观众建立思想情感交流时可能达到的深刻复杂程度几乎是没有限度的。他说:

戏剧不是让人的理性沉睡的,不应成为精神的鸦片,话剧通过对一个个不同寻常的生命困境、人性挣扎、灵魂抉择的间接经验和间接感受,扩大自身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悟。

戏剧是人性的实验室!

 

我们同样可以去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文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如果说戏剧是人性的实验室,那么文学对于人性,或者说对于更为广阔的人的生存境遇意味着什么?文学对于形上之道,形下之器,以及介于道器之间的“知”、“行”又意味着什么?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构成我们每一个人的文学观。

作为一个把写作作为自己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当写作成为生存状态的人来说,对一个不仅仅是希望通过文学换取钞票、获取名声、改变命运的写作者来说,这些问题都是必须回答的。

或者说,我们能否称一个写作者为“作家”,就看他是否有着属于他个人的文学观。

这很重要。

 

《理查三世》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部历史剧,应该说不是莎翁最好的作品。为了“配合”即将举办的伦敦奥运会,英国邀请了全世界37个国家的艺术家,以37种语言排演莎翁的37部戏剧作品,在奥运开幕前陆续到伦敦的莎士比亚剧场演出。分给中国人和王晓鹰的,是《理查三世》。

314日,我们“鲁十七”全体学员很荣幸地到国家话剧院观看了王晓鹰版《理查三世》的试演。

因为有直接的观感作铺垫,王晓鹰先生讲起来就很容易和大家沟通了。

《理查三世》的故事并不复杂:理查三世实施了各种阴谋,采取了种种卑鄙的手段,谋害了他的大哥国王爱德华四世、二哥克罗伦斯,杀害了拥有继承权的爱德华五世,终于登上了王位。两年后,理查三世在战斗中被里士满杀死。

在莎翁的原著里,理查三世被描绘成一个外形扭曲、驼背、抽搐的怪物。然而,王晓鹰先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发现,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理查三世是一个外形不正常的人,而且他的二哥克劳伦斯多年前即被爱德华四世杀害,这件坏事无论如何不可能“栽脏”到理查三世的头上……但王晓鹰并没有为理查三世“翻案”的意图,他只是把思维的犁铧更深地掘进了人性的黑土地。

那就是“欲望”带来的灾难。

在王晓鹰的处理中,理查三世仪表堂堂,外形健全,然而当他被内心的欲望之火煎熬时,他的身体,他的手奇怪地扭曲了;与里士满的决战前夜,理查三世被内心的恐惧所包围,被他害死的幽灵们诅咒,他的身体扭曲了,他成了驼背,他全身都在颤抖和抽搐……外表的健全与内心的扭曲,以及这种扭曲由演员的身体语言所演绎,给观众带来了强大的心理震憾。

我问了一个问题:这出由中国人排演的莎翁戏“必须”承载大量的中国元素,以“传播”中国文化,如果处理导演的精神诉求与这种所谓的“承载”?,王晓鹰说,他有两个“度”。一是绝不用中国的某种戏曲改造这部戏;二是凡是损害到他作为一个导演对这部戏的核心内涵表达的中国元素果断舍弃,比如理查与里士满的战斗,原来设计的是充满京剧意味的“开打”,后来发现这样“太炫”,会伤害了这部戏的思辩质地,于是放弃了。

王晓鹰对《理查三世》的解读,对我最大的启示是:艺术绝不是历史的重现,莎士比亚为了刻画理查三世的邪恶,可以从外形上把他写成驼背,可以把完全不可能由理查干出来的“坏事”移植到他的身上;王晓鹰为了表现欲望对人性的致命摧残,可以让理查的外貌恢复正常,让他内心邪恶升腾时,手脚情不自禁的抽搐变形——在艺术家那里,历史很可能只是一种便于言说的载体,一堆便于组合的元件。

艺术不是历史。

大卫长什么像子,跟米开朗基罗雕塑的那个大卫,很可能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horse! horse! My kingdom for horse!”)这是《理查三世》中最具标志性的台词,据王晓鹰说,这是莎剧中第二有名的台词,第一有名的,当然哈姆莱特那个著名的问句。

 

王晓鹰先生对川妮同学关于先锋与主流问题的回答同样深得我心。

先锋,或称实验,本身就是对主流的反叛。它肯定是小众的,从功利角度讲,肯定是危险的。大量的实验和先锋,注定就是“实验”和“先锋”而已,当然,也有的实验逐渐被主流所接受,渐成主流,这个时候,它已经不实验或先锋,而是主流甚至商业了。也有一些实验,没有成为主流,在漫长的时光中,却总是被无意中谈及。在我看来,那叫“古董”。

 

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提问,也是第一次下课后主动提出跟老师合影。

我和王晓鹰站在鲁院文学院的大门外照了一张像,很好的阳光,很大的风。

我对王晓鹰说,我很期待即将在五月上演的,他的新作品《霸王歌行》,两个原因,一是潘军的原著我很喜欢,另一个原因,《霸王歌行》无须太多的“承载”,比如“中国元素”。

照片上的我长胖了。

http://s8/middle/49e788e1gbbf6402e629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