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读书 |
要么,我就明确地告诉我的读者,我就是给你一枚“催泪弹”,某些时候,流泪有助于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你流泪,我赚钱,你健康,我发财,双赢,何乐而不为?
在资讯和臆想的怪圈里“呼唤大爱”
——张欣长篇小说《依然是你》读后
作者:刘广雄
严禁一切复制转载
如需公开发表,请与作者联系
李敬泽在论及王刚的长篇小说《英格力士》的时候说过:“勾心斗角非常复杂,但复杂的时候就容易出现问题,容易照顾不到……”这个评论同样适用于张欣的长篇小说《依然是你》。
不可否认,小说的故事设计相当漂亮,情节引人入胜,高潮迭起,给读者以强烈的阅读引力。然而过于精致和戏剧化的结果是,尽管没有对小说的抒情质地形成太大的伤害,却严重地损害了作者试图赋予作品的人文关怀。光怪陆离的人物设置和情节突变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阅读快感而忽略了作者试图传达的苦难以及对苦难的超越。
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是作者刻意地追求小说的戏剧化效果,追求情节高潮;二是作者对小说中设置的人物,在小说设置的情节变故中所处的境遇完全没有感性认识。比如,为了逃避对痴呆儿子的抚养,父亲设计了自己的“失踪”,这时独自承担了抚养痴呆儿全部重担的母亲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文字,恐怕是没有体验过“切肤之痛”的人很难写出来的;再比如,男主人公少年时家庭惨遭剧变,身为百万富翁的家庭被灭门……处于这样一种境遇中的少年,他的心理成长,他的行为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作者体会过吗?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甚至对这种类型的人物的“面对面”访谈,很可能也没有。
事实上,这部小说的所有情节元素,在资讯通过纸媒、通过电视、通过网络铺天而至的今天,我们都似曾相识。前两天,我看到一则资讯:近年来,韩国出现了大量的“离婚孤儿”,即父母离异后,都不愿意抚养孩子,孩子不得不被送进类似中国的“福利院”。作为畅销书的戏剧元素,“离婚孤儿”肯定是“催泪弹”,但问题是,我有能力去把握这样的元素吗?说得极端一点,我有资格去使用这样的“催泪弹”吗?虽然我从未自诩“社会良知”,但我有必要拿这样残酷到骨子里边的元素来做戏吗?
除非有一天,我的身边出现了“离婚孤儿”,这个“离婚孤儿”他不是别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孩子,或者就是我的孩子,或者是我,或者是我相对熟悉的人,面临要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离婚孤儿”的重大选择,那样的时候,或许我会写下一些关于“离婚孤儿”的文字。
要么,我就明确地告诉我的读者,我写“离婚孤儿“,就是给你一枚“催泪弹”,某些时候,流泪有助于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你流泪,我赚钱,你健康,我发财,双赢,何乐而不为?
所以,说到底,《依然是你》只能是一种好莱坞模式的作品。在这样的作品里,奇特的人物设置不问心理,不问出处,不问感受和体验只叙述行为和冲动;令人瞠目结舌的情节突变不问斗转星移不管外星地球只为了死死地抓住观众的眼球——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但好莱坞就是好莱坞,它不讲“文以载道”,它就是娱乐,它要的就是票房。
张欣在创作谈中是这样说的:“我真的是想呼唤一种久违的大爱,是一种超越一般情感的悲悯之心,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没有迎合任何潮流,的确是我的本真所在。”
中国的畅销书作家,从来不会自己开口讲“赚了多少”,他们只会悄悄数钱,夜深人静时抿嘴偷着乐。
作者以对尘世之苦的强烈悲悯之心精心地编造了一个所谓“呼唤大爱”的离奇故事,赚得了读者的一把辛酸之泪,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