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偷自行车的人》

(2006-06-30 10:04:02)
分类: 看电影

丢失的东西,拆开了、重组了,所以你再也无法找回,这就像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爱情、我们年轻时代的梦想,我们总想用自己的文字去找回它们,但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了,因为岁月和记忆已经被拆分和重组。

 

看电影-《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电影,1948年首映的黑白片。

在那个时代,电影还停留在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的层次,但这并不能抹煞影片本身的价值。故事很简单:二战结束后的意大利,失业很久的男人终于找到了一份在大街上张贴电影海报的工作,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男人原来有一辆自行车,但送进了当铺。妻子当掉了家里所有的床单(妻子的台词:“没有床单照样可以睡觉。”)凑足了赎出自行车的钱。没想到,男人上班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人当街偷去,从此,男人带着他大约七岁的儿子布鲁诺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自行车之旅……男人终于找到了偷他自行车的人,那也是一个穷人,窃贼的邻居们也是穷人,他们联合起来保护窃贼。男人不仅没有拿回自行车,反而受到了窃贼母亲和邻人的羞辱。男人走投无路,终于成了又一个“偷自行车的人”,可惜他运气很不好,偷车时当场就被抓住了。失主看在他带着一个小孩的份上,放走了他。男人领着儿子走在人群中,无可奈何地流下了泪水。

可能是中国作家和读者对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相当熟悉,这部电影在中国似乎有很高的评价,这样的模式也被中国作家一而再、再而三的模仿,包括今天的所谓“弱势群体”题材,仍然在重复这种模式。

对年轻的朋友们,对致力于写出能够在中国的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的年轻朋友们,这部电影是必看的。影片的叙述、细节、戏剧元素和情节冲突都是相当传统而精当的,事实上,这部影片完全就是一部中国期刊小说的“范本”。

对一个真正的写作者而言,这部影片没有丝毫意义。体验,只有体验,个体的体验才是至高无上的。这里所说的体验,包括心理体验,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比如“切肤之痛”,只要你真的体会过什么叫“切肤之痛”,你把这种痛放置到岳飞、放置到克林顿、甚至放置到一个外星人身上,那同样是真实而有力的;如果你从未体会过什么叫“切肤之痛”,那么无论你的场景设置如何真实,也是虚假的,准确地说,是虚伪的。

这也许就是我经常挂在嘴上的,那种“心灵的真实”?

作为一个期刊文学写作者,下面几点体会可以参考:

变故一定要在观众(或读者)无法预料的时候发生,但一定要合理。比如本片中,男人的妻子去“还愿”,刚刚赎出来的自行车靠在门外,我担心车会丢,但没有;男人上了班,看起来一切都将走上正轨,这个时候,车被偷了;

小事对特定的人来说可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自行车丢了以后,男人到警察局报案,警察对丢车这种事情司空见惯,不以为然,但对男人来说,一辆自行车却是举家生计所在;

电影里漫长的寻车过程让我联想到儿时的一件事情:大约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那大概是1979年,钢笔对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件异常珍贵的东西。这支钢笔很快就丢失了,为此我感到伤心(失去了心爱的东西)、愤怒(窃贼竟然就在我的身边;竟然敢偷我的钢笔,等等)、绝望(我可能再也不会得到一支钢笔了)、恐惧(会被父母责骂)。有一天,我在昭通“挑水巷”的旧货摊上发现了一支与我丢失的钢笔一模一样的钢笔,我紧张、激动,指认了那是我丢失的钢笔(现在想来,很可能并不是,那时候,一个牌子,一模一样的钢笔实在是太多了),我想把钢笔要回来——我甚至让同学去叫来了我妈妈。钢笔当然是不可能要回来的,我不仅受到了摊贩的羞辱,而且妈妈觉得很没面子,严厉地骂了我(因为我丢了她的脸)!

如果由我来写这样一个故事,我会让丢失的自行车被拆分成了部件(现在可以是汽车了),有可能找到了其中的某些部分,而另外一些部分消失了。丢失的东西,拆开了、重组了,所以你再也无法找回,这就像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爱情、我们年轻时代的梦想,我们总想用自己的文字去找回它们,但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了,因为岁月和记忆已经被拆分和重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