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涛TaoZhu
朱涛TaoZhu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11
  • 关注人气:2,6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32:“中国建筑”的构筑(演讲预告)

(2014-02-10 21:52:02)
标签:

梁思成

林徽因

伊东忠太

现代主义

中国建筑史

分类: 专业是老本

http://s4/mw690/001lTU8Hgy6Gu8qa5r573&690

 

《梁思成与他的时代》系列演讲之二

 

1932:“中国建筑”的构筑

——兼论为什么要梳理梁林的学术来源

 

时间:2014年2月16日(日)15:00-17:00

主讲:朱涛,香港大学建筑学院

主持: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地点:广州 天河区 天河路383号太古汇商场地铁上层MU35号方所【无需报名,免费进场】

 

1932年,对世界建筑和中国建筑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一年。

2月,美国建筑史家Henry-Russell Hitchcock 和建筑师Philip Johnson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展览“现代建筑:国际展览”,并出版了《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二人将欧洲新兴的现代主义建筑,统一贴上“国际式”标签,加以历史、理论的阐释,总结形式原则,给它注入了新能量,有力地推动它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同在1932年春,刚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半年的梁思成(31岁)和林徽因(28岁)做了两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开辟性工作。

3月,梁林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各自发表了自己的首篇中国建筑史论文:梁的《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和林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梁文尝试描绘出“中国建筑”的演变脉络。在这脉络中,梁认为就像“唐代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是黄金时代”一样,唐代建筑应占据中国建筑史的最高地位。林文概括了“中国建筑”为东方建筑中的一个独立体系,源远流长,历经外来文化影响,而没有产生根本剧变。“中国建筑”采用木框架结构,其诸特征归结起来都遵循 “结构理性主义”原则,在这点上与西方哥特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相通。

4月,梁思成带其弟梁思达,在北平乘长途汽车,“第一次离开主要的交通干线“,去河北蓟县考察了独乐寺,并于同年6月在《汇刊》上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这正式开始了营造学社以后长达十几年,大规模实地考察古建筑遗物,并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研究历程。

本演讲首先聚焦在1932年的历史瞬间,将梁林的工作放在西方、日本建筑思想发展的脉络中考察。通过细读林徽因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通过梳理她论文的主要学术来源,包括她对西方“结构理性主义”、现代主义思想的吸取,对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借鉴,分析和反思她对“中国建筑”概念的构筑。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本演讲还将讨论中国学者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共同展开系统梳理学术来源,反思中国建筑史学史的必要性,并就《梁思成与他的时代》一书出版后所引发的争议作系统回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