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我没有“质疑梁思成抄袭”

标签:
梁思成中国现当代建筑史借鉴抄袭 |
分类: 专业是老本 |
http://s8/mw690/001lTU8Hgy6FJZCknSD77&690
我本人的《梁思成与他的时代》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即将上架。我去北京参加了1月8日理想国文化沙龙,与几位嘉宾一起座谈了该书。但是随后,我很吃惊地发现,一些媒体在传播一个说法:朱涛质疑梁思成抄袭。有些媒体起的标题还特别刺目,诸如:“香港专家:梁思成有许多研究是重复和抄袭”,等等。我在此声明:这完全不符合我的原意。
究其原因,该误会可能源于两处,我现一一澄清如下:
1)我讲的是“对梁思成的研究”,而不是“梁思成本人的研究”。
我在后面几天接收媒体访谈时发现,一些记者并没有读我的书,甚至没去沙龙现场,而仅根据理想国在豆瓣上公布的沙龙发言整理文字写出通讯稿(http://site.douban.com/bbt/widget/notes/271271/note/325913035/)。该整理文字中的一句话,可能直接导致他们产生误会。下面引文中的加重部分就是那句话:
“……我觉得还得再回溯,把30年代、40年代梁先生做的工作再整理一遍。我当时想不可能有任何创新了,这已经研究的透透的……结果没想到一深入下去,我很吃惊的发现梁思成先生的研究大量的空白,大量都是想当然的重复和抄袭,很少有独立的挖掘史料来分析的。”(http://site.douban.com/bbt/widget/notes/271271/note/325913035/)
请注意,当时我在现场谈论的是“对梁思成先生的研究”。我的原意是:就我的观察,现在通行的对梁思成在1930-40年代建筑史研究工作的论述,有着大量的重复,甚至抄袭,少有独立的史料挖掘和分析。我不是在评价“梁思成先生本人的研究 ”如何如何。很遗憾,整理文字中“梁思成先生”前面少了一个“对”字。这可能使一些未到场的记者望文生(歧)义,产生误会。
2)关于林徽因借鉴伊东忠太
我在沙龙中还谈到,我认为1932年3月林徽因在《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的《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一文,大段借鉴了日本学者伊东忠太的《支那建筑史》(1925年首版)。当然,按今天的治学标准,无论是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应标明出处。但我并不了解193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规范和惯例,因而不敢就此对林文妄加评判。我之所以将林徽因与伊东忠太二人的文字仔细对照,本意是只有梳理清楚林的文字中有哪些是借鉴别人的,才能理清哪些是她的独创。我仅仅讲林徽因借鉴了伊东忠太,根本没有“质疑”林“抄袭”,更没有“质疑梁思成抄袭”。
我衷心希望大家不要再以讹传讹。如果大家真的对我的书感兴趣,恳请大家先读书,在此基础上再做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