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涛TaoZhu
朱涛TaoZhu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508
  • 关注人气:2,6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与城市:朱涛答马清运

(2007-07-18 11:33:16)
标签:

城市

建筑

市民

公共场域

深圳双年展

分类: 专业是老本

“我们”与城市:朱涛答马清运

 

日前收到本届深圳城市与建筑双年展策展人马清运关于城市的十个问题,邀请回答。以下为马清运的原文和朱涛的回答。


展望双年展

 

马清运

 

双年展变得令人厌烦了!城市建筑双年展更是如此,不仅仅无趣,更是变得几乎不可能。在短短2年时间里,能有多少新的思想和成果诞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被任命为此次深圳双年展的策展人。但我想,或多或少我可以让这个两岁的“新生展”变得不那么无聊,这个念头着实让我兴奋,从而决定放手一试。我试图开发一些双年展的新层面,如:

 

1. 此次双年展我们邀请的策展人会多与参展人。我们试图“摆脱”那些在各个双年展中频繁出现的面孔、名字,乃至他们那些早已为人熟知的作品,但他们的理念和思想无疑会让人们更兴奋、更激动。建立一个城市、一座大楼要花很长的时间,但思想和理念的火花却会在瞬间萌发。所以,我希望你们可以通过回答下列十个问题来传达你们的思想,或者可以直接列出您觉得有意思的问题和答案。在提供这些富有原创性的想法时,你们实际上也成了策展人。

 

2. 此次双年展会把策展的准备过程当作展出的一部分,时间将跨度将从上届双年展结束直至此届展览开幕。也就是说此次双年展不仅仅是一个展览,而是一种城市生活的全方位、多层面效应的能量流。主题的确定、委员会之间的争辩、朋友同事间的讨论都何尝不是一种能量呢?那我们怎么做呢?我们将出版许多小书和小册子来记录,整理双年展准备期间的各种成熟(或不成熟)的想法,当然也包括您对问题的答案。这样,这些小书就成为了一种“反目录”或“反分类”。当然,我们还是会把适合编入目录的内容都出版成册。

 

3. 此次双年展会融入更多的大众和他们的城市生活。从“消融双年展”开始,我们计划使用公交系统(地铁)和私人交通(自行车),使之成为双年展的一部分,甚至是手机。

 

最后,我忘了说此次双年展的名字了(中文里有一句话叫“名不正言不顺”)。此次主题为“城市过期及再生价值—推陈出新CoER(简称)”讨论城市的非永久性。所以下列的问题就供你“回答或是不回答(请说明不回答的原因)”。这样您就自然而然成了我们此次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了。

 

致世界策展人的十个问题

1. 你知道如今我们如何同城市相处?从城市中得到什么?为城市做什么?
2. 我们能相信我们对于未来的判断吗?
3. 我们应该投资于使建筑在一定时段内功效最大化,还是致力于让它得以永久保存?
4. 如何能使我们的需求最大化?
5. 建筑应该有保质期吗?
6. 城市应该一直延续保持目前我们熟知的形态吗?
7. 我们能否想象一个布满非永恒建筑的城市?
8. 城市的对立面是什么?
9. 农业的精髓是什么?
10.农业化是否是都市化的未来呢?

 


  

朱涛的回答

 

1. 你知道如今我们如何同城市相处?从城市中得到什么?为城市做什么?

 

这些都是范围很广的问题,我想把它们转化为:在一个城市里,如何能鼓励广大市民一起来积极、不断地探讨个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民如何同城市相处,想从城市中得到什么,为城市做什么等等。

 

在我看来,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中的一个基本课题是:群策群力,建立起一个介于政府和个人之间的“公共场域”(哈贝玛斯)。城市市民可以在其中以多种方式聚集起来,成为多种层次、规模的“公众”,来一起探讨城市问题——既争取各自的利益,又能为城市做出贡献。这个“公共场域” 应该包括多种多样的公共平台,比如开放的媒体、活跃的网上论坛、深入民间的社团组织、社会网络,当然也包括城市中的各种公共空间,如公园、广场、街道等,以及那些富于探讨精神的聚会场所如书店、沙龙、茶馆、咖啡馆等等——这些是建设现代民主城市的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最近在深圳出现的“悦行促进会”(www.cobchina.org)是“公共场域”建设的一个好例证。该民间组织明确提出“尽量使用环保的交通方式”、“选择出行方式的自由以及平等路权,城市为各种出行方式提供相似的便利,交通工具被平等对待”等主张。这些主张既是在倡导广大市民加强环保意识,也是在建议政府部门能尽快纠正在道路交通规划中一味以机动车为主导的倾向,从而能更综合性地制定城市规划政策。就这个例子回答原问题:如何同城市相处?“悦行者”倡导的是“城市共生,道路和谐”;从城市中得到什么?“悦行者”要争取的是“出行方式的自由以及平等路权”;为城市做什么?“悦行者”追求的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形式建设一个促进和谐空间和合理交通的话语平台,为引领观念进步发挥重要影响力以及协助政府完善公众政策”。这一类组织的出现,代表着中国一些城市市民开始自发聚集起来,积极参与城市运作意识的觉醒——这是迈向城市“公共场域”建设的最关键的一步。

 

在“公共场域”的建设中,我们规划师、建筑师有潜力兼具社会性知识分子和职业工作者的双重角色,为城市中的社会组织和公共空间两方面的营造都做出贡献。我们还必须有意识地抵制那种认为少数几个政治或职业精英就能绘制出完备的城市蓝图,甚至可以主宰整个城市运作的乌托邦旧梦。城市中市民的积极参与,多种阶层、社团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持续不断的讨论、争执、冲突、妥协是促使一个城市走向健康发展的保障。


2. 我们能相信我们对于未来的判断吗?

 

作为规划师、建筑师,我们理应持有对未来的某种判断——不是无边的狂想,而是切合尺度的判断。我们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在表达对某种未来的一种判断,不管是对近期还是远期的未来。我们笔下的城市、建筑一旦实施,不管持续多久,都是我们在此时此地对某段时间中的未来的承诺。如没有这种意识,我们凭什么要把自己的作品塞给社会?

 

但是,如何能做出对于未来有质量的判断,如何能做到有质量地相信?而不是陷入犬儒主义的逃避,或妄想狂式的自我膨胀?这,确实是个难题…


3. 我们应该投资于使建筑在一定时段内功效最大化,还是致力于让它得以永久保存?

 

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衡量该建筑的价值,参见问题7回答。


4. 如何能使我们的需求最大化?

 

是不是指如何满足我们最大化的需求?

 

所有问题中“我们”的称谓都显得模糊。尤其在这里,“我们”究竟是指谁?印度孟买一个大款要修一栋175米超高层,仅为他的六个家人和六百个佣工使用。他的需求和当地贫民窟中一个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人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语。

 

泛泛地讲,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如果给予无限的资源。但是,今人理应比以往任何时候的人都清楚:资源恰恰是有限的。于是,并不存在“如何能使我们的需求最大化”这个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能满足“我们”的“适当”需求——而又不是建立在毁掉其他人和未来几代人的世界的基础上?

 

5. 建筑应该有保质期吗?

 

建筑的保质期、生命周期等问题,也同样取决于人们如何衡量建筑的价值,参见问题7回答。


6. 城市应该一直延续保持目前我们熟知的形态吗?

 

这里的“我们”又是指谁?

 

如果“我们”是指众多当代中国城市居民,那么他们真正“熟知的”城市形态——传统的城市形态已经基本给毁完了。他们今天实际上是居住在一种陌生的城市形态中。但是,部分基于对“现代”的单纯热望,部分基于实在别无选择,他们似乎练就了这个本事:将无论多么陌生的、异化的城市形态都内化为理所当然的、“熟知的”模式。

 

如果“我们”是指很多当代规划师、建筑师,那么他们对如今世界通行的现代城市模式的“熟知”仅仅是单个层面上的了解而已。他们只能从空间形态上把握一个城市,而无法从非空间的组织形态上(如政治、金融、生产系统等等)理解它。但是在现代城市中,后者与前者是紧密相联的。

 

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得下大功夫,首先综合、透彻地了解“我们”自以为“熟知的”城市形态。


7. 我们能否想象一个布满非永恒建筑的城市?

 

不用想象,看看现实就够了。

 

这并不是一个设计想象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衡量城市、建筑的价值问题。任何城市都可能成为“布满非永恒建筑的城市”—— 如果人们不再相信还有什么稳定的价值。1949年北京要建设行政中心区时,曾有一计划考虑拆毁紫禁城,在原址上建各部委办公楼;与之对应,今天又有开发商建议炸掉紫禁城,在原址上搞房地产——在单一的政治或经济价值衡量下,连紫禁城都可以“不永恒”,还有什么永恒可言?没有客观、绝对的永恒——不管建筑用多么耐久的材料建造。关键在于人们以哪些范畴来衡量城市、建筑的价值:政治、经济、文化等等。

 

今天,如果仅仅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城市和建筑的价值,而当代经济又是处在持续波动中,那当然不会有城市和建筑的“永恒”一说,甚至人类社会中将不再拥有任何稳定的价值。

 

但是,城市和建筑仅仅是经济产品吗?人仅仅是经济动物吗?


8. 城市的对立面是什么?

 

反城市


9. 农业的精髓是什么?

 

窃一直以为是种粮糊口——难道搞错了???


10.农业化是否是都市化的未来呢?

 

没搞懂这问题。

 


 

“我们”与城市:朱涛答马清运

 

(图1取材于黄伟文博客城道,图2选自COBCHINA悦行促进会的官方网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