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2002)

(2006-06-30 09:19:44)
分类: 专业是老本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摘要:针对自然坡地地形和滨海景观条件,该项目采用了低、多层相结合的“地毯式”集合住宅形式,以一种特殊的结构体系,创造出丰富、灵活的空间类型。
 
基地描述
近年来,深圳的城市发展已经迅速扩展到其东部的大鹏湾地区。在过去五年中,大鹏湾中著名的大梅沙海滩北部的山谷地区已经被规划为一个集旅游、渡假、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卫星城,各项市政工程已经开始动工。“大梅沙集合住宅”的基地位于通往大梅沙卫星城的“景观公路”北边的山上,拥有极优厚的地理条件和景观朝向。基地大致为座西向东,在基地上既可向北近看大梅沙海滨浴场,又可向东、向南远观香港海域中的群岛。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基地策略和初期设计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为维持山坡自然地形的连续性,我们提出了沿山坡纵向铺展的“带状地毯式住宅”方案。

山坡的平均坡度为1:2。每一个住宅单元都切入坡地土层中,一方面仍维持1:2的地表坡度,另一方面又能获得向海的全景式的视野。既然自然坡度1:2已被设为定量,那么通过调整住宅单元的其它变量 (如高度、密度、间距等) ,我们便可获得住宅单元的不同的组合方式。
 
对每一个住宅单元来说:主要的居住空间都设置在面向大海、悬挑出去的混凝土盒子(卧室) 和为上下混凝土盒子所夹着的玻璃盒子(起居室)中;服务性的空间(厨房、卫生间) 则被放置在单元背后的“巨梁”中──“巨梁”起着将混凝土盒子的悬挑荷载牢牢地拉回到挡土墙的结构作用。

公共交通 (楼梯、走道) 被有意地引入到住宅的“后院” ── 一个由梁和平台组成的剖面的迷宫,从而使公众的行走与家庭的内务活动 (做饭、洗衣等) 在三维巷道空间中互相穿插和缠绕在一起。
 
最终定案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在方案深化过程中,基地扩大了,业主要求居住单元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在最终的定案中,我们沿山坡纵向铺展出七个“带状地毯式住宅”组团。在标高控制上,每一个组团都被设计为“匍匐”的姿态嵌入山坡,一方面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地形的冲击,另一方面仍能赋予每一个住户最大的朝海的视野。山体中的一个山脊和一个山谷被精心地保留下来,这是相比初期设计来说一个较大的改善。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自山上向下俯瞰住宅,每一个住宅组团都匍匐于山坡;但自山脚向上仰视住宅,每一个住宅组团中的混凝土盒子都漂浮起来 (因为底下没有结构支撑),呈现出似乎反重力的现象。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空间类型学
几何格网结构严格地控制着各住宅组团整体的空间组织,并谨慎地处理着建筑与地形之间的关系。然而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格网结构内部的空间机制被注入了非同寻常的“能量强度” :各种不同居住空间的类型被并置、反转、变形和混合起来,使得住宅组团内部空间充满着异质性和张力。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例如:传统的下沉庭院原型在此因山地标高的戏剧性变化而成为相对性的对基地的标识;科布的萨伏伊别墅中意欲“漂浮” 起来的混凝土盒子在这里彻底摆脱了底层支撑而成为真正漂浮着的盒子;密斯的范思沃斯玻璃盒子在这里完全取消了结构柱而成为视野彻底开放的纯玻璃盒子;巷道不再是平直的线性空间而成为充满剖面变化的空间蒙太奇系列;内向的四合院在此摆脱了传统空间的等级制而成为三维的、视野交错的空间院落 (比如:居住者既可在由厨房、卫生间、餐厅、平台等三维环绕的内院中展开向心的空间活动,其视野又可从内院穿越餐厅、起居室的玻璃盒子直抵远方海平面,从而打破传统四合院四边围合、纯粹内向的空间性)。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单元类型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本设计中共有23种不同的居住单元。有两种决定单元类型的变量:单元所处位置与基地自然地形之间的关系(单元标高控制、单元建筑平面尺寸控制等因素),以及每个单元项目、功能配置的要求(如对单元密度、面积的要求以及对是否应配置公建、车库等附加内容的考虑) 。
 
结构体系
朱涛:深圳大梅沙海滨集合住宅设计介绍 <wbr>(2002)
 
每一个复式居住单元的卧室部分都被放置在朝向大海悬挑的混凝土盒子中,而起居空间则被设在混凝土盒子下部的完全无柱的玻璃盒子中。每个悬挑的混凝土盒子均由两片悬挑的混凝土墙板、一品悬挑的混凝土空间桁架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梁构成。悬挑的混凝土墙板和桁架被水平连梁拉结回背后的挡土墙中,以抵抗悬挑所带来的巨大的倾覆力矩。
 
在本设计中,建筑的受力关系是复杂的:地表下土层对挡土墙和建筑体的水平推力加上各单元巨型悬挑对挡土墙所施加的倾覆力实际上远远大于建筑体本身垂直向下的重力荷载,因此一种与空间、场地和力学作用等各种特殊性相配合的结构体系的设计显得至关重要。
 
为达到结构的稳定性,针对每一个“带状地毯式住宅”组团,我们都采用一个连续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网络将该组团中的挡土墙、承重墙板、桁架、楼板和屋面板尽可能地联接起来,以形成一个结构整体,然后这个结构整体可通过一系列的桩基础将各种复杂的受力荷载传递到地表下的岩石层中。在这样一个结构体系中,即使每个居住单元的局部悬挑长达为5米,但结构体整体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足以消化掉局部悬挑所产生的不利力矩,因此这可说是一种相当有效、合理并且经济的结构体系。
 
(本文发表在《时代建筑》2002-06期)
 
项目基本信息
名称: 大梅沙集合住宅
地点: 深圳大梅沙海滨
基地面积: 20,357平方米
容积率: 0.46  (规划中规定容积率不超过0.5)
总建筑面积: 9,537平方米
   其中居住面积: 9,050平方米
   社区活动中心: 487平方米
居住单元数: 共85户
  其中:12户为每户 130平方米
       46户为每户110平方米
       27户为每户90平方米
停车位数:95
结构体系: 钢筋混凝土框架、墙板及桁架混合结构。
填充墙体材料: 轻型混凝土砌块。
建筑师: 纽约朱涛工作室/深圳华筑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设计人员:朱涛 (设计总负责),孙勇,李抒青,徐昀超,Danny Chiang
设计时间: 2001年9月-2002年6月(未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