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03日

标签:
杂谈 |
《爱乐人——我们与音乐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三套(CCTV-3)6月3日20:36播出《艺术人生》《爱乐人——我们与音乐的故事》。
本期做客《艺术人生》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团队,这就是中国爱乐乐团,今年4月24日,中国爱乐乐团刚刚获得了由世界著名的音乐杂志评选出的“当今世界十大最具活力、最鼓舞人心的乐团之一”。与《艺术人生》栏目诞生于同一年的中国交响乐团,成立9年来已经完成了7个演出季,举办了许许多多的音乐会,演奏了无数中外著名的乐曲,这个乐团从上到下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努力坚持着自己心中的音乐理想,并为之奋斗着。
柏林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世界著名交响乐团,都已经有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而成立不到十年的中国爱乐乐团,就能够和这些世界一流的乐团相提并论,说明中国的交响乐演奏已经得到了国际乐坛的认可,用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的话来说,是“站在了一个很漂亮的台阶上”。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中国爱乐乐团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跨越了这么漂亮的一大步呢?被称之为“爱乐精神”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
《艺术人生》的编导希望通过爱乐人的讲述来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也更多地给为梦想、为信仰工作和奋斗的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梦想与雄心
中国爱乐乐团诞生之初,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国内一流、亚洲前列、世界著名”,显示出了他们当初的梦想和雄心。然而,最初的爱乐乐团,却连个办公的地方都没有,排练场也不存在。朱军质疑说:“这种雄心从哪儿来,底气从哪里来?”余隆说:“我们现在的办公楼和排练场也还是租的,但这跟底气没关系,关键还是雄心。我们靠的是所有艺术家的努力,靠的是一种信仰和竞争力。”
竞争力和活力从哪里来,中国爱乐乐团迈出的很重要的一步,是开行业之先河,实行全员聘任制,所有的演奏员从国内外公开招聘。这样大家都有一种危机感,有一种压力,也给乐团带来了活力。
现任圆号首席贾辉当时在美国学习,并已在芝加哥城市乐团工作,他来到中国爱乐乐团,唯一吸引他的就是希望。
马瑛当年已经56岁了,并在中央乐团担任大提琴首席,他也果敢地下海加入中国爱乐乐团,他希望在更好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事业。50岁参加考试再次选择自己职业归属的老艺术家还有多位,他们来之前就知道爱乐起步的困难,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地前来,用他们的话说:他们画完了自己音乐旅程中的一个圆。
著名钢琴家石叔成加盟的理由,也许更能代表大家的心声,他说:“我在中央乐团工作了很多年,当时很多人打趣说,我们中央乐团是中国第一,世界第末。听到这些话是很令人心酸的。在中国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是我的理想,所以我才会参加到中国爱乐乐团里来。”
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爱乐人,怀揣着美好的梦想,奏响了走向“音乐王国神圣殿堂”的第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