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痖弦的诗《殡仪馆》

(2018-04-01 16:51:01)
标签:

痖弦

殡仪馆

朱佳发

读诗

分类: 佳发读诗

孩子,你只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

 

朱佳发

 

时至今日,在清明时节谈论死亡不再是一种禁忌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是古代人的事。中国人于清明等节日扫墓祭祀、缅怀先人,已不必每次伤心欲绝乃至肝肠寸断,反而,在这一年一度的追思中,因不忘先祖,因为逝者祈福的同时祈求荫庇而心生温暖与敬畏。在中国,先祖不光是用来缅怀的,还是用来与神灵一样祭拜的,这是神圣的事,而不是伤心的事。

事实上,中国人对于死亡一直未能释怀,自古至今谈死色变,总想方设法避开死带来的沉重与残酷,幸好汉语的多义为此提供了可能:帝王“驾崩”,民间则说逝世、辞世、去世、过身、老了、不在了、先走一步、驾鹤西去……避死之讳有诸多选择。

而作为文学艺术,死亡是无法绕开的。痖弦的诗歌中,就有许多直面死亡的书写,“殡仪馆”“食尸鸟”“荒冢”“黑十字架”“死人”“殓布”“埋葬”“棺木”“亡灵”“墓碑”等令人忌讳或感觉不祥之字眼时常出现。

这首《殡仪馆》即是其中令人难忘的一首关于死亡诗歌。

尽管今人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毁灭,而是换个地方”(西塞罗),以及“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但真正遇上死亡,却不是那么回事了,死亡依然是笼罩在人们头顶和郁结于心头的巨大黑暗。更何况是面对小孩的夭折。但痖弦先生的《殡仪馆》却独辟蹊径,以孩子的视角,体验和认识死亡。让一个尚未有死亡概念却又真正死亡了的孩子感知死亡,这未免显得残酷了一点,这诗写当然也是一种冒险之举。

这首诗的奇特和让人放心之处,即在于以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的感受,体验了一番死亡的过程。

从第一句开始,食尸鸟从教堂后面飞起来了两次,孩子不知道自己死了;“我们的颈间撒满了鲜花”,已经入验了,他们知道是最后一次化妆,知道不能再去赴什么舞会了,也知道不能再去野外玩了,“女孩们的紫手帕也不再踏青包那甜甜的草莓了”,枕下的也不要再读了,他们依然不知道这是他们死了,他们有限的认知,只是“生命的秘密/原来就藏在这只漆黑的长长的木盒子里”。

至此,不动声色的天真口气可能让人唏嘘不止,不忍卒读

别急,孩子自己并不悲伤,接下来的体验,反而充满了童趣。在送葬的路上,躺在棺木中的孩子,以为是“坐上轿子”于春天出游;穿上好衣裳,却开心地以为要去外婆家作客,“船儿摇到外婆桥便禁不住心跳了哟”;然后,牧师和尼姑在做仪式,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和自己的亲人,妈妈说明年清明节将为他种一棵小小的白杨树,他只觉得有趣,认为跟他开玩笑,因为“我不爱那萧萧声,怪凄凉的”。

直到蛆虫开始入蛀眼眶,而眼眶里再也没有泪水了时,我们知道,孩子入葬已经很久了。但孩子还是不知道,或不愿意相信自己真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妈妈,离开了所有爱他的人。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从开始到结束的四句疑问令人动容,让人无法直视。这是全诗的诗眼,有着直击痛处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它以孩子期待而又毫无责怪之意的柔软口气说出时。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是的,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应该一直在身边的。只是,孩子去了一个妈妈暂时还不能到达的地方。

我们更愿意相信,孩子只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这是善良的人们的终极愿望,也是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巨大慰藉。

 

2018331


殡仪馆

 

痖弦

 

食尸鸟从教堂后面飞起来

我们的颈间撒满了鲜花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男孩子们在修最后一次胡髭

女孩子们在搽最后一次胭脂

决定不再去赴什么舞会了

 

手里握的手杖不去敲那大地

光与影也不再嬉戏于鼻梁上的眼镜

而且女孩们的紫手帕也不再于踏青时包那甜甜的草莓了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还有枕下的《西蒙》

也懒得再读第二遍了

生命的秘密

原来就藏在这只漆黑的长长的木盒子里

 

明天是春天吗

我们坐上轿子

到十字路上去看什么风景哟

 

明天是生辰吗

我们穿这么好的缎子衣裳

船儿摇到外婆桥便禁不住心跳了哟

 

而食尸鸟从教堂后面飞起来

牧师们的管风琴在哭什么

尼姑们咕噜咕噜地念些什么呀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有趣的是她说明年清明节

将为我种一棵小小的白杨树

我不爱那萧萧声

怪凄凉的,是不

 

啊啊,眼眶里蠕动的是什么呀

蛆虫们来凑什么热闹哟

而且也没有什么泪水好饮的

(妈妈为什么还不来呢)

 

 

 

痖弦,台湾著名诗人,本名王庆麟,河南南阳人。与张默、洛夫共同创办《创世纪》诗刊曾主编《创世纪》《诗学》《幼狮文艺》等杂志,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二十余年。著有《痖弦诗集》《深渊》《盐》等诗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