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证券/理财股票 |
分类: 读书体会 |
(22)读书体会之《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
陶博士
一、《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
《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A History of Financial Crises)在1978年、1989年、1996年、2000年共出版了四版(以下简称《金融危机史》)。中国金融出版社的中译本是原书第四版,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为该书作序。
该书作者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1910-2003):麻省理工大学经济系资深教授,国际货币问题专家,擅长从历史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歇尔计划的主要构建者之一。
美国银行2008年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次贷危机使全球股市自2007年10月以来损失7.7万亿美元。美国银行首席市场策略师约瑟夫·昆兰说,这场危机是“金融史上最严重的危机之一”,损失比过去几十年的任何危机都要大。
1990年1月日本泡沫的破灭促使《金融危机史》第三版诞生。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危机史》第四版的问世。如果金德尔伯格先生仍然在世的话,2007年10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会不会促使《金融危机史》第五版的诞生呢?
《金融危机史》被摩根士丹利推荐为证券必读书。该书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我现在也不敢说自己就读懂了这本书,这里也只试图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点读书体会而已。
二、金融危机充斥着人类历史
《金融危机史》的附录二是1618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概览。
读了《金融危机史》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充斥着金融危机。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使得千万人欢喜、千万人忧愁。而且这种金融危机似乎无法避免,因为金融危机往往伴随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而爆发,而经济周期似乎是一直存在的。
如果读了《金融危机史》,也许就不会对2007年10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感到大惊小怪了,这也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小滴而已。
三、货币供应条件的变化是考虑市场走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金德尔伯格说,投机过热一般都是在货币和信贷扩张的助长下加速发展的,有时,很可能就是由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才促成了投机狂潮。
《金融危机史》第四章“火上浇油:货币扩张”专门探讨了货币因素在经济过热和市场恐慌中的重要作用。《金融危机史》的附录二概述1618年-1998年的金融危机时,都列出了“货币扩张”的因素。
金德尔伯格强调的更为基本的一点是,在任何时候,要正确地建立货币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不可能使之永远正确。
2007年10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欧美采取了降息等货币扩张的应对措施,这会不会进一步激发全球通货膨胀,进而引起更大的全球金融危机,不妨拭目以待。
四、透过《金融危机史》看A股市场的本轮牛市
我国A股本轮起自上证998点至6124点的大牛市与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日元升值背景下的泡沫比较有两个明显的不同点:(1)日本政府当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政府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2)日本当年没有通货膨胀,中国现在有明显的通货膨胀开始抬头。
《金融危机史》认为,部分迫于外国当局的压力,当时日本放松了银行管制,在泡沫升起过程中还下调了贴现率,这实际上助长了银行支持股票和房地产投机。
中国政府在本轮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大牛市期间,采取了提高准备金率、加息、信贷额度限制等紧缩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史》指出,可以肯定的是,几乎没有一个泡沫反映出与以消费者价格指数或批发价格指数计量的通货膨胀同样的变动趋势。日本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仅从1983年的100上涨到了1989年的103.9,而批发价格指数在同一时期从100实际下降到93.6。
我个人观点:在紧缩货币政策和通货膨胀在逐渐上升的背景下,中国股市不大可能出现当年日本最高70-80倍PE的巨大股市泡沫。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紧缩货币政策依旧,上证6000点附近可能已经成为未来数年的顶部区域,也许可以说,A股本轮牛市已经结束,可能需要休息数年才能再续长期升势。
(下篇文章:读书体会之《投机与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