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民族的生命哲学
(2009-03-19 11:54:43)
标签:
宗教家天下生命哲学俗讲胡道静中国杂谈 |
分类: 评论 |
一篇被《风尚周报》毙掉的“阅读”:
自从夏启杀掉父亲禹选定的继承人伯益,得到国家政权以后,中国进入世袭制社会。“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袭。《礼记
礼运篇》讲禹以前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一切财产都是公共所有;选贤与能,首领依其才能选举产生。禹以后的社会,天下为家,国家财产成了一家私产,私有制已成合法;大人世及以为礼,父死子继理所当然。到了西周时期,进一步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口号,把天下的土地、人口都当成君王一家的私产。而这成为中国历史的截点:“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夏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开启。从这种划分上来看,家天下似乎成为进步的标志。
家天下在中国历史进程中,逐步渗透进文化的血液中,成为每个百姓生活的信仰和奋斗的支柱,不仅历代帝王“以孝治天下”,孔子也以“亲亲”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础。当一个民族人民升迁的前提是家(家天下、出身论),目的也是家(光耀门楣)的时候,家族成为中国社会的运行单位,人在其中只能被按下不表。正因为此,中国文化和西方有很大不同。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谈到基督教、希腊宗教和中国社会理念,他发现这样一个悖论,基督教不仅创造了上帝,还创造了魔鬼这个实体,讨厌的是魔鬼不但存在,而且与上帝同寿。那么是谁创造了魔鬼呢?基督教只好认为魔鬼是堕落了的天使,但如果是这样,又是谁诱惑了这个天使呢?基于这种拷问,上帝创造世界的完美性就被破坏了,一旦破坏了完美,也就破坏了基督教的信仰。其实问题到这里并非一个结束,同样给不了满意答案的还有,谁创造了上帝?当然是拿着宗教当政治用的神神道道的人。
中国人并非因宗教经受不住逻辑的拷问才不相信宗教,西方人也并非逻辑不发达,而是宗教对于他们来说,更是一种社会生活规则。在“职业性”这个与经济挂钩的新规则出现之前,宗教是不错的选择。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宗教?这一点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有侧面的表述,因为西方人是靠社会连接个人的,而中国人是以家族;经济上以家族为单位,文化上以孝娣为标准,情感上以家庭为完整。所以中国人没有公众意识,也就没有集体,社会契约也比较简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如果中国人有哲学的话,还是孔子的儒和老庄的道,不过他们说的内容属于操作层面的东西,儒道基础于易经:中庸、调节、符合、和谐。儒是对易经这一“无限的二元论”行为准则上的俗讲,道是对其精神理解上的俗讲。儒为什么能在百家争鸣各自提出自己政治解决方案时胜出,或许因为其是从“家”的角度出发来讨论的。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后,中国社会从长期的分裂走向统一,原创思想从此覆灭,后代人总是试图从对古代思想的再解读中得到新的知识。十家论丛中有本《十家论庄》由胡道静担任主编,他们选取了现当代十位知名学者对庄子解读和批判的文章,似乎期望从中获得一种思想定论上的共识。但似乎受时代的影响,这十位知名学者都有同样的学术分析特点:阶级论和过于从作者本身处境出发。他们似乎更乐于集中在这样的探讨上:庄子到底代表了没落地主贵族还是自由农民?在这些文化大家心里,已经深深烙下这样一个基础:每个人一定要为他的家族说话,而所说出来的话一定不会超越其阶级。这似乎让我们明白,为什么现当代中国只有强势家族而没有思想大家。每个人都会在这样的阶级分析中泯然众人矣。
家对于中国人,港湾的意义越来越弱,而渐渐成为一种责任和负担,并且这种扛在肩上的沉甸甸的期望和债,阻挡了人和人之间坦诚相见。如果我们能割断脐带,从家中走出来,也不抱着报答的愿望,中国文化似乎会更和谐。
涉及书籍:
《十家论庄》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编:胡道静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作者:梁漱溟
《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涉及书籍:
《十家论庄》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主编:胡道静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作者:梁漱溟
《生活的艺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前一篇:短篇小说《暧昧》
后一篇:南腔北调:像旗袍那样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