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房价上OR下?谁说了算?“金九银十”难再续

(2006-09-27 10:09:19)
就在昨天,在“上海楼市不会跌”、“世界的上海、世界级房价”、“上海楼市还有20年花样年华”等口号鼓舞下,上海楼市一路飚升,致使千军万马、国内外热钱纷纷涌入上海楼市“淘金”,更让人担忧的是引起了广大中低收入者盲目恐慌性的跟风,“牛市不言顶”成功了上海楼市的代名词。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只有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楼市人为冬天”、“楼市调控伤及自住需求”、“楼市下调底线在哪”、“楼市下调危及宏观经济”、“宏观调控已经到位”等论点充斥主流媒体,大有风声鹤唳、山雨欲来之势,今昔对比,恍若一梦。
 
房地产前景突然变得扑朔迷离,老百姓更是犹如在云里雾里。中国(上海)房地产市场会怎样走?应该怎样走?房价高OR不高到底谁说了算?“金九银十”能否再续辉煌?这里有太多的疑问,太多的思考。每个利益主体由于各自利益诉求不同,会发出不同声音,“权力和金钱”基本上掌握了楼市的话语权(有“说教型”、“广告型”、“推销型”、“解释型”、“隔靴搔痒型”、“随风型”、“不到翁型”、“事后诸葛亮型”、“秋后摘桃型”等),尤其是我们当前的楼市本质上说是政策市(政府主导型),有许多非市场因素和失真信息,因此特别需大家睁大双眼、认真甄别。
 
事实上,“有理不在声高”,“有理不在于您是否掌握话语权”、“有理不在于权大”,“有理更不在于钱多”,只要经过以下几方面的剖析,我想广大消费者自然会作出各自的理性选择。
 
第一、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
 
据不完全估计,今年上海的的住宅竣工量大约在3000万平方米,而住宅的需求在1600万平方米左右,最多不会超过2000万,一手住宅的供应大于需求十分明显,根据上海网上房产网的统计显示:截止2005年9月23日,可售房源208816套、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米,以每日500套计算,需要14个月才能去化掉(事实上在金九银十过后很难维持这个数字),同时大量的供应正源源不断而来,2005年9月28日网上房地产上市18个楼盘,6900套,同日成交只有500多套,加上二手住宅的抛盘汹涌,供需不均衡更加明显,大量住宅囤积于流通领域,房价向下调整的空间被打开。
 
“金九银十”是传统的住宅销售旺季,地方政府、开发商、代理商、媒体及各路代言人纷纷登台,“打折”、“送装修”、“送车”、“差额补偿”、“无理由退房”、“专家现场秀”,零零种种,可谓使出十八般武艺,奢望在传统销售旺季和房价向下松动的双重作用下楼市“触底反弹”,可市场似乎并不领情,据统计,虽然上海九月份住宅成交量环比八月份上升50%左右,但与去年同比成交量不到50%,看来今年“金九银十”盛况难再续。房地产“高位放量”到“高位缩量下行”,经验表明,至少阶段性顶部特征明显。
 
第二,中央宏观调控的决心和信心。

发端自2005年5月11日的中央七部委《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意见的通知》、始于今年6月1日的房地产调控新政还刚开始,其调控时间和周期尚难把握,不过从最近央行面世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银监会《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部分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实施房地产税收征收一体化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看,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宏观(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和信心是相当明确的。况且我们的利率还是负的,税收既很低又不全,“遏制投机,抑制投资”的概念尚不明晰且无细则,开发商和个人的信用征信系统尚未完善和联网,房地产调控还有很大空间和余地。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调控,既能增加国家收入(土地出让金、税收、利息)、管好稀缺的土地资源,又能使老百姓相对买得起房租得到房、避免金融风险,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样的发展更扎实、持久,更符合国家、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和长期利益。
因此,开发商必须放弃幻想,认清规律,惟有努力提高住宅的综合质量,提供物有所值的住宅。
 
第三、开发商的资金链。
当前开发商的资金70%以上来自于银行的开发贷款、消费者的首付款和银行的个人案揭贷款,由于受到当前房价下调和销售速度缓慢的双重挤压,年关将至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流会发生困难,房价松动的广度和深度很可能会延伸。
第四、旧区改造等刚性自住的减少和理性观望。
过去几年上海每年要动迁10万户居民,大约创造800到1000万平方米的住宅需求,由于大量的集中和前置消费,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随着旧区改造的日趋减少,加上现在消费者的日益理性,住宅消费断层现象显现,以至今天的住宅市场要靠投机客来填补,根据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指出,2004年上海二手商品房交易中次新房的比例达到了46.6%,如若加上出租客和尚未出售的次新房,投机和投资的比例要远远超过统计数据;另外,土地和住宅供应并未减少,两个“1000万”工程对房价也有心理冲击,圈地运动仍然势头不减,潜在供需矛盾加剧。
第五、资源瓶颈和金融风险。
1、房地产的非理性火爆,造成了煤电油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面紧张,造成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全面紧张,造成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居高不下,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不科学的增长观,已严重扭曲了资本效率和房地产价格,扭曲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宏观经济调控势在必然。
2、因此表面的房地产买卖不是有支付能力的真实需求,其主要是靠信贷支持的虚拟需求和投机需求(典型的是由国家审计署李金华披露的2004年姚康达从上海工商银行外高桥保税区支行贷款7141万元,购买128套住宅)。国家统计局“200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称,全年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消费贷款余额2万亿元,增加432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6万亿元(比例高达80%,需高度警惕)。另根据央行上海分行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上海中资金融机构人民币自营性房贷累计增加1023亿元,同比多增204亿元,占全部贷款新增额的76%,其中个人住房贷款累计增加728亿元,同比多增106亿元,新增额占中长贷款增量的48%;2005年1——2月上海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的增速更猛,房地产贷款新增21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比例高达87.7%,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53.2亿元,同比多增59.75亿元,房贷竟占到新增贷款近9成,风险进一步积聚。这种需求建立在信贷推动、投机、预期(过去经验)和幻想之上,可以在任何点位均衡,假如资金链断裂,后果严重(车贷火爆到车贷翻车不到两年,房贷火爆到房塌需几年?必须警惕)。
第六、理性的理论分析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面对此轮宏观(房地产)调控和房地产的非理性发展,我们的主流媒体和主流经济学家几乎集体“失语”,楼市和经济发展呼唤讲真话、有良知、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理性的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的“缺失”、“缺位”和“失语”是理论的悲哀、是我们时代的悲哀!长期以来由于“GDP”至上的片面“政绩”观的作用,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财政收入,开发商、代理商、媒体、楼评家、投资者、投机者为了利润,唱“同一首歌”,但现在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发展的理论研究和相当学者似乎也有唱“同一首歌”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悲哀,我们呼吁重温 “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地方政府片面的“政绩”观已严重阻碍和影响到了理论的正常研究。此轮房地产调控还刚开始,房价相对于近两年翻两翻来说仅初步具有松动的迹象,远没有到功成身退的时候,就有人迫不及待的要问调控底线?就说“房价大落”是流言,试问“房价二十年花样年华”、“牛市不言顶”就不是流言吗?常识告诉我们,只有遏制大起,才能避免大落,才能真正稳定房价,房价大起之后的理性回归,这是规律。理论的贫乏和滞后会影响经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房地产发展呼唤系统性、前瞻性、经济学的理性思考,经济的发展不需要“事后诸葛亮型”、“随风型”、“不倒翁型”的“评论家”。
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坚持“双百方针”,呼吁给理论一定的空间,改革和创新不仅需要锐气、勇气,更需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我们需要严格、正确区分政策宣传和理论研究的关系,不能停留在解释和宣传层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上海房地产“金九银十”难续辉煌,虽然房价还会呈现胶着状态相持一
段时间,但再下一个台阶是必须的、也是可以预见的,惟有这样,房地产这几年积压的泡漠才能被挤破,才能真正稳定房价,整个房地产才能真正回归到理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房价大起之后必然也必须有个回落,这是规律,也是常识。其实03年、04年都有房价软着陆的机会,可惜都被人为因素强行错过了,失去了最佳的调控时机。相反,如若我们这次房地产调控再次嘎然而止,那么,中国房地产“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房地产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风险将越来越大,很可能不着陆,最终可能硬着陆,因此,宏观调控不能半途而费。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但愿我们各级决策者、开发商、消费者,这一堑都不要吃得太深。
当前广大消费者要做的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多思考、多做功课,多看少动”,耐心等待市场低点的出现,密切注意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土地、住宅保障、税收(增值税、物业税)、利率(包括中国、美联储在内的加息周期)、信贷(个贷紧缩、提高首付、多套限贷停贷)、限制投机等政策的调控和调整;关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调控决心。此轮宏观调控和房地产形势风云变幻的最大收获是,让广大消费者懂得了独立思考,懂得了什么是规律?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市场经济?让广大消费者懂得了楼市也有“春、夏、秋、冬”,楼市不可能“永远是春天”。
最后,希望大家全面认识这次宏观调控的意义和来龙去脉,同时,在媒体日益商业化和行政化的情况下,明了谁代表理性?谁代表真理?谁代表占权重最大的广大中低收入阶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就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答案也就找到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