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上海楼市号脉

(2006-08-25 15:47:06)

给上海楼市号脉

     顾海波

2006年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展望,大致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宏观调控已经到位,上海房地产会在06年企稳回升,并很可能在持续若干年;第二种观点,上海房地产泡沫尚未挤破,应该也必须再下一个台阶盘整,惟有这样,房地产这几年积压的泡漠才能被挤破,才能真正稳定房价,整个房地产才能真正回归到理性、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房价大起之后必然也必须有个回落,这是规律,也是常识;第三种观点是政府不必干预,任由市场自发调节。当然,还有极端的“崩盘论”、“大跌论”。

笔者比较赞同第二种观点,因为经过以下几方面的剖析,答案可能就在其中。

第一、房地产的供给与需求

据市场估计,今年新增住宅供应量在3000万平方米左右,而需求在2000万平方米左右,供大于求已成定局。

加上二手住宅、尤其是次新房的抛盘汹涌且无法统计,供需不均衡更加明显,大量住宅囤积于流通领域,房价向下调整的空间被打开。

第二,中央宏观调控的决心和信心。

1、背景

房地产调控新政还刚开始,其调控时间和周期尚难把握,不过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实施宏观(房地产)调控的决心和信心是相当明确的。

1、 现状

在被称为“宏观调控年”2005年及2006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投资和房价仍就全线飘红,大部分地区的房价还一路狂飙于是乎,房价问题再次挑动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黎民百姓的神经。

第三、开发商的资金链。

当前开发商的资金70%以上来自于银行的开发贷款、消费者的首付款和银行的个人案揭贷款,由于受到当前房价下调和销售速度缓慢的双重挤压,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流会发生困难,房价松动的广度和深度很可能会延伸。

第四、旧区改造等刚性自住的减少和理性观望。

过去几年上海每年要动迁10万户居民,大约创造8001000万平方米的住宅需求,由于大量的集中和前置消费,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随着旧区改造的日趋减少,加上现在消费者的日益理性,住宅消费断层现象显现,以至今天的住宅市场要靠投机客来填补。第五、资源瓶颈和金融风险。

1、房地产的非理性火爆,造成了煤电油运、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全面紧张,造成了钢铁、水泥、电解铝的全面紧张。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是由房价奇高、投机盛行而把国家综合经济实力搞上去的,相反,引发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整个经济衰退的事例倒是不胜枚举。

2、表面的房地产买卖不是有支付能力的真实需求,其主要是靠信贷支持的虚拟需求和投机需求2006年一季度,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大1.26万亿元,增幅达13.98%,超过全年贷款额2.5万亿元的50%,风险进一步积聚,引发央行的加息。

第六、开发商的土地价和高房价相比,房价还有下降的空间。

因为土地大多数是以前协议出让和划拨的,相对于翻几番的房价而言,开发商的利润还是相当丰厚的,只不过是少赚一点而已,除非是资金他挪或过度扩张造成资金链断裂。

结论:综上所述,2006年上海房价将呈胶着状态、窄幅厢型整理,总体上稳中微降,在一个下箱体里盘整,以时间来换取空间,以时间来挤掉房地产泡沫;当然,不排除局部地区和结构上房价的升降。

虽然从长期来讲,中国、上海房地产发展还有相当的空间,但就短期来讲,上海的房地产(主要是住宅)在大起之后客观上需要时间盘整,至于盘整的时间和幅度,要看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地方的执行政策力度及国内外“热钱”的行踪。

笔者认为房地产调控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系统地调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全面贯彻“管住地根、管住银根、遏制投机、抑制投机”十六字方针,因此,首先必须立即建立房地产国内外联网、实行实名制,否则,打击投机就是空话,鼓励自住也无从说起。

  0667

 

顾海波:中国房地产界,独立思考者、高级经济师、中国房地产最具影响力“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