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柴的第五和东艺

(2011-08-23 16:30:30)
标签:

博文

杂谈

分类: 专栏作家EricXu

老柴的第五和东艺


    少年时代第一次完整的听西方古典交响乐,就是老柴的第五,费城交响乐团演奏,尤金·奥曼迪指挥的密纹胶木唱片,质量甚好,乃百代公司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品。
    北京人讲话有把深奥的语文本土化可懂,比如柴可夫斯基,就简称老柴,莫斯科餐厅就是老莫,比如今天的板爷不一定对okay发音正宗,却言简意赅地将其简化成O了,不会听不懂。近期三联生活周刊载了一作家短文称:现在中国,无论是官方语言还是高等学府语言、民间语言,都盛行简单化和轻佻化。深以为然。当然,将柴柯夫斯基简化老柴就有些对古典的轻佻化。只是余等力推普及古典音乐的平民运动,这一叫法有简明强化的功效,不妨听之。
    这次是叫惯老柴的北京人在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听心仪已久的柴柯夫斯基第五,虽然不是在圣彼得堡或是纽约,东方艺术中心的音乐氛围,还是让北京人有肃然起敬之感,听众中西装革履者不在少数,对古典音乐会之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当然也有个别如北京板爷样穿了大短裤和T恤的年轻人,但毕竟少数。而笔者边上的青年听众在老柴第五中的第五乐章三段体圆舞曲的艳丽旋律中,摇头晃脑沉醉其中,亦可感到他们对第五的熟悉,上海听众素质高,东艺在普及古典音乐上可谓功不可没。
    老柴的第五开始,即以单簧管独奏破题,阴沉凝重的整个乐曲命运主旋律不断反复。仍然记得当年第一次听第五时正是北京萧瑟的冬日,阴云低垂,大地灰暗,不禁对命运的沉重感慨不已。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都由苏联解体前的音乐家组成,指挥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是当今俄罗斯最负盛名的艺术家兼指挥,仅凭这两点就可让这场俄罗斯人演奏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更加出彩,更何况柴科夫斯基的第五是老柴在西欧旅居回俄国后所写,在有着俄罗斯基调的背景下,融入了西欧的色彩,表现作曲家本人对命运的理解和诠释。普雷特涅夫的指挥相当学院派,一曲终了脚跟几乎不离指挥台。初以为普氏心不在焉,很快发现他的指挥是完美表现在了乐队彩排时的一丝不苟,正式演奏则严格贯彻了他对每个乐章的理解,尤以第四乐章,从庄严的行板转为活泼的快板,气势宏大,铜管部分和弦乐的配合老道,庄严雄伟而又浑厚激越,有一种抑制中爆发和冲动。
    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人指挥演奏的老柴第五第三乐章的圆舞曲部分较之欧美乐团的演绎更接近老柴在此处的创新尝试,过渡平和细腻而非刻意表现其梦幻式的艳丽,这一点双簧管的演奏尤其要拿捏好尺度。由于表现出色,从单簧管开始到圆号的所有管乐演奏员,都被指挥请起单独谢幕,当然也少不了定音鼓演奏员,其张驰有度的表演亦令高潮部分的老柴第五增色不少。
    《列宁在十月》这部几代中国人了解俄国十月无产阶级革命的电影中,有场景表现几位老粗,在欣赏同样是老柴作品的《天鹅湖》时大嚼鸡腿的镜头。似乎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无知无畏和缺少修养,而修养这门课无论是1917年的圣彼得堡或是2011年的上海,都是要不断继续的话题,好在东方艺术中心有人性化教育模式——通过广播和字幕,提醒观众不要乐章中间鼓掌,此次老柴第五的乐章中间已达到无人鼓掌的效果,成绩喜人,令远道而来的北京听众叹为观止。笔者虽非北京板爷进剧院:任什么都不懂。但对演出场地与环境还是略知一二的。东艺里上海听众对老柴第五的敬仰与喜爱实在让人赞叹。
    到上海旅游的各位,不妨通过《大酒店》的订票系统预订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票,经历一番古典音乐和修身养性的洗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