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真实的声音

(2006-10-23 13:06:19)
标签:

杂谈

分类: 访谈
访《大酒店》俱乐部忠实会员谢敏
采访:Interview: Cherry Li
文  Story: Kong Yan 
摄影 Photo: Zhu Xiao Ci
 

http://www.grandhotels.com.cn/eWebEditor_V280_Free_sp1/UploadFile/2006929122437911.jpg

 

场地提供:上海锦江汤臣洲际大酒店行政酒廊
Venue: Executive Floor Lounge of InterContinental Pudong Shanghai


    《大酒店》杂志读者俱乐部自成立以来,发展了一大批忠实的会员,他们时刻关注杂志的发展,积极参与杂志举办的活动,热心尝试不同的酒店和餐厅,并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大酒店》,谢敏便是其中的一员。作为隶属于奥盛集团的上海奥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她出差频繁,入住过国内外不同的酒店,应酬也不少,体验过各种酒店的餐饮场所。谢敏本人比较勤于观察,也善于观察,而且勇于“挑刺”,她怀着一种积极的心态,将眼光更多地投向酒店的不足之处。8月的某个闲适的周日,谢敏来到《大酒店》编辑部,和我们分享了她的经历以及对国内酒店业的看法。希望这把“最真实的声音”,能够抛砖引玉,引发一轮热烈的讨论。终极目标?当然是为了提高国内酒店的整体水平。

    《大酒店》:您是我们读者俱乐部的首批会员,能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您对《大酒店》如此关注吗?
    谢敏:之所以关注《大酒店》杂志,是因为我喜欢住好的酒店,喜欢那里的氛围并始终关注着酒店行业的成长。我本人与酒店业有一定的渊源,2001年回国以后应聘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和酒店相关的。那时候正好碰上齐鲁万怡大酒店筹建招募员工,我本来应聘的是客房预定,结果被录取以后实际担任的是总经理助理,跟在罗德明(Mr.Meng Lo)总经理的身边,学习他的为人处事,学习他的管理方法,学习他的公关策略,从中获益匪浅。也曾在大名鼎鼎的贺域(Mr. Peter Herweck)总经理手下工作,感受了他的领导魅力。后来即使脱离了这个行业,我与酒店的关系仍然是千丝万缕。目前我从事的是投资,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要出差做调研,国内外都有,再加上宴请客户或举办活动,免不了时常与酒店打交道,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体验了不同的管理、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后来我偶然看到了你们《大酒店》杂志,发现上面介绍了许多酒店信息,顿时感到很亲切。从你们的杂志我可以很方便、很系统地了解国内酒店业的形势和发展。

    《大酒店》:《大酒店》杂志每期都发布酒店信息,在房价和餐饮这两者之中,您更加关注哪一个?
    谢敏:两者都关注。目前的“房价大比拼”和“美食大搜索”这两个栏目的信息含量都不小,通过它们,我可以进行对比,并根据需要做出选择。就我个人而言,活动咨讯尤其珍贵,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创意。

    《大酒店》:国际知名四、五星级酒店品牌纷纷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对比国内和国外的同品牌酒店,您认为它们有什么异同?国内酒店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谢敏:我认为国内酒店在硬件设施方面是毫不逊色的,关键是软件服务有差距。刚开业的时候服务还不错,然而经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也就是所谓的缺乏连贯性。我注意到国内的酒店对细节的关注不够,有时候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松弛,衣着打扮也有点“不拘小节”。相比之下,国外一些酒店旧则旧矣,旧得有品味,而且服务方面绝对不含糊。我想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住在韩国首尔的洲际酒店,发现那里的客房不太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比如不提供加热饮用水的设备,而且茶包也得额外付费。后来我就在顾客留言里提了一些意见,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酒店总经理的回信,表示今后会多注意照顾中国旅客的习惯,口吻很真诚,这点让我十分感动。国内酒店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人的素质上,多注意细节。

    《大酒店》:大家普遍认为目前国内酒店业呈现出一种上升的态势,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谢敏:我想是这样的,软硬件都有大幅进步。十几年前上海的高档酒店还不多,那个时候我常去的也就是花园酒店、华亭宾馆,还有虹桥那边的那间威斯汀(现为喜来登),现在就不得了了,大品牌遍地开花。

    《大酒店》:您最欣赏的酒店(餐饮场所)有哪些?
    谢敏:新加坡的莱佛士酒店,毫无疑问。这间酒店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让人怀旧。我在新加坡待过很长一段时间,经常和同事朋友去那里消费。那个Long Bar很有特色,长长的一排吊扇,大有殖民地遗风。我们通常喝新加坡司令,大嚼花生,一边吃还一边把壳剥得到处都是,特放松,特舒服。要知道新加坡法律很严格的不能随便抛垃圾的,但是在Long Bar你却可以小小地放肆一下。莱佛士的high tea也极有特色,喝茶的地方并不大,但是人气旺得很。很复古,感觉很好,水果甜品也相当精致。顾客是一定要穿戴整齐才可以进入的。酒店的周围是零售区,有很多高档品牌的专卖店,可以说是闹中取静,现代建筑包围中的世外桃源。我介绍了很多人过去消费,没有不说好的。至于国内酒店(餐饮场所),(沉吟半晌),我实在去过太多家了,似乎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花园还不错吧,出国前经常去的,喜欢那里的“樱”日式餐厅和玫瑰咖啡厅。“樱”现在已经不叫这个名字了,我特别怀念那个时候那位“女将”,也就是餐厅的女主管,一个身着和服、态度恭敬的老太太。日式料理也很正宗。再有就是杭州香格里拉,湖景房很有情调。四季也不错,我比较中意那种文化氛围浓厚、服务主动周到的酒店。

    《大酒店》:当前酒店餐厅面临着来自社会餐厅的有力挑战,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酒店餐厅该如何抢夺客源呢?
    谢敏:坦率地说,我认为酒店餐厅与社会餐厅竞争是比较困难的。几个原因:一是酒店餐厅价位高,还要支付服务费;二是口味不够理想,西餐感觉还过得去,但是中餐普遍较弱,菜式的选择也有限,即使是香港的高档酒店也有这个毛病。酒店餐厅的长处在于宜人的用餐环境,以及周到的服务。我有时候选择酒店餐厅来招待客户,完全就是冲着那里的环境和服务去的(像浦东江边的东方滨江大酒店),菜的口味跟环境一比就大为逊色了。相比之下,社会餐厅提供的食物种类繁多、口味上佳,而且上海的西餐厅是越开越多,质量和品味也越来越高,价格方面则更为实惠。酒店餐厅要想搏出位,必须把环境、服务、菜式和价格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要勇于创新菜式,提高菜品口感,做到有特色,让人产生“愿意去消费”的感觉。既然高价位不可改变,那么就要尽力使顾客觉得物有所值。此外,酒店餐厅还应该开发一些拿得出来的特色菜和特色点心,最好做到一提起某间酒店,就立即能够产生联想。

    《大酒店》:新加坡和香港的民众一般都有到酒店附设的餐饮场所消费的习惯,但是国内没能形成这种氛围,您认为有哪些原因呢?
    谢敏:是的,那边的人的确有这种习惯。一方面是酒店推出的促销活动名目繁多,而且层出不穷,像什么酒吧的“女士之夜”啦,餐厅举行某某美食节等等,还经常“买一赠一”,这样一来价格方面就比较实惠。反观国内酒店,这方面可能就比较逊色,应该更有创意一些。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国内的消费层次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价格是消费当中的主导因素,消费应符合社会的发展程度。换而言之,社会必须要进步到一定程度,否则酒店消费只能是阳春白雪,空中楼阁了。我想随着国内经济等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国人会逐渐改变生活方式。

    《大酒店》:您对国内酒店的总经理有什么建议?
    谢敏:首先,我希望外籍总经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员工的心态,在管理的时候多多换位思考,更加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收服人心是关键,抓住了员工的心,自然好管理。其次,提高薪酬福利,吸引高学历人才,提升整体素质和品味。目前业界不少员工似乎抱着为就职而就职的心态,缺乏对酒店工作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再次,高级管理层应加大本地化力度,减少管理中的限制。如今海归人才队伍庞大,他们更加了解国内的形势和人情,因此大有可为。最后,希望总经理们能在酒店中多跑跑,我本人很愿意多看到你们的身影,打个招呼什么的。

以上观点仅代表读者个人观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