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老城的北中轴线东侧,有一个叫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是北京最老的街区之一,与元大都几乎同期建成,已经有超过700年的历史了。区内街巷形态基本完整地保留至今。明清时期,南锣鼓巷地区设有相当数量的府衙公署、寺庙堂所等建筑,以及许多达官贵人的府邸。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主干是南锣鼓巷,西界为地安门外大街。在两纵的南锣鼓巷和地安门外大街之间,东西横向相连的胡同中,有一条叫帽儿胡同。帽儿胡同内更是古迹名居众多,有清代提督衙门,还有北洋冯国璋的住所,以及清代后婉容皇后大婚前的闺居,还有,对,还有可园。

可园座落在东城区地安门外帽儿胡同9号,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44年-1911年)大学士文煜的私家花园。文煜(?-1884)为清满洲正蓝旗人,费莫氏,字星岩,历任刑部侍郎、直隶霸昌道、四川按察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布政使、直隶布政使、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要职,后曾一度被免职,同治三年(1864年)重新起用,历任福州将军、刑部尚书、总管内务府大臣,光绪七年授协办大学士,光绪十年复拜武英殿大学士,不久病故,身后赠太子少保,谥号“文达”。
这座宅园是他出任外官回京后修建的,始建时仿苏州拙政园和狮子林,园虽小,但极可人意,故名“可园”,建成后文煜命其侄子,兵部尚书志和撰文勒碑以记其事。可园为目前北京保存较好的宅园之一,也是中国北方私家宅园中保存较好的实例,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整个园区原占地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70米。布局极为考究,入可园南门为前院,过其东侧通道便是一座翠竹掩映的假山,山南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径,尽头向北折有一山洞,上横一石,刻“通幽”二字。过山洞,豁然开朗,满园花草、簇拥着两条卵石甬路。分别通向北房及东廓敞轩。过小石拱桥右行可至另一假山。山顶有绘苏式彩画的六角攒尖小凉亭。东边假山上有敞轩。园中玲珑透石、日晷、剑石等小品,点缀于松槐浓荫之间。刻有“可园”园名及志和园记的碑文,镶砌在剑石座下。园北是大式硬山合瓦顶的正房5间,左右各带耳房3间,正房东廊北后园,有假山水榭。北面是面阔5间、前廊后厦的正房。
西边是一座四合院,中路最前面建有倒座房,前院有假山、水池,种有花草树木。中央有一座过厅与游廊相接,游廊依山势由高渐低直抵后园。前园疏朗,后园幽曲,建筑物小巧多姿,在不足3000平方米的园内,有凉亭、水榭、暖阁、假山、走廊、拱桥、清池、怪石、花木、翠竹,布置精巧,错落有致。可园建筑布局和形式都很灵活,中路和东路花园借游廊连接成为一体。中院庭园又从南边单开一门,自成一体。

可园建国后曾划为朝鲜驻华使馆,后为招待所,有数位名人及外国驻华大使在此居住和办公。现东路为帽儿胡同7号院,中路为帽儿胡同9号院。花园西南部分走廊被拆除,东院内假山上之敞轩已改建成房屋,在山北又建一座二层新式楼房。但中院庭园内主要建筑无大变化。
为了保护可园及文煜宅第其它部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北京市政府早在1984年就将可园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帽儿胡同7-11号院为可园的保护范围;国务院更是在2001年将可园公布成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帽儿胡同7-11号院如同故宫一般受到了最为严格的保护:一切修缮活动均需依照文物保护的要求依法履行报批手续,可园绝对禁止被拆迁。
按照现在的地址,文煜宅第位于帽儿胡同7-13号,可园是其中的9号。经查,帽儿胡同7-13号院目前的产权人是外交部;7号院的历史原貌损坏严重,其它院的历史原貌保存尚好。
但是,我们发现,文煜宅第的产权人外交部竟然通过他的行政司,向东城区房屋管理局提出了在帽儿胡同9号、11号和13号搞拆迁项目的申请。而且,东城区房屋管理局居然也糊里糊涂地批准了这样的申请。经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园”的保护机构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因此,我们希望,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外交部、东城区房屋管理局马上停止这样的拆迁项目。把你们伸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的爪子,赶快缩回来。一个奥运,北京已经被撤掉了不少珍贵的文物,难道真的和在马路上用水泥造树一样,等我们的文物被撤掉了,再去用钢筋水泥造一个假的?
加载中,请稍候......